更新时间:2019-01-10 16:26:06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总序
序
“基督教中国化”三思
一 “洋教身份”: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引发的思考
二 “一教独大”:中国当代宗教生态引发的思考
三 “三思而行”:国际宗教对话动向引发的思考
以小说塑造民族之魂:梁启超的应用佛学
以小说新国
以佛教理想建一新的中国
以应用佛学建一彼岸之国度
巴哈伊教独特的宗教观
作为“社会权力”的宗教及其信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认同模式的转型
一 中国宗教的“全能型”后遗症
二 值得关注的“宗教经纪人”现象
三 权力与宗教的多重社会化
四 宗教及其信仰认同的社会支持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到文化遗产:中国合法性道德基础的变迁
革命的传统与古老历史
文化多元主义与文化遗产
邯郸:国家主导下的道德生态
温州:受私人企业支配的社会经济
结论
宗教与教育:比较研究的视野
“宗教法人”设立刍议
一 现行法律规定的法人分类
二 “宗教团体”的法人地位问题
三 “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地位问题
四 “宗教法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市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
城市化给中国教会带来的变化
不同宗教之间一定要排斥,不可以和谐吗——从跨文化宗教艺术到修养的融合
宗教间对话促进跨文化交流
宗教支撑人性并提升道德
宗教属于人类文化的根源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宗教间的对话
有必要寻求更好的对话方法
宗教对话有助于跨文化交流
宗教间对话的两个层面
不同宗教间可能的交会点
伦理对话的可能性
真正的对话要求委身
信仰上的不同,伦理上的联合
全球伦理项目的要点
四种批评性的观点
承认差异性,尊重多样性
一种包容的和互补的文化观
永久冲突的现实
“平衡的包容主义”的观念
在和好的多样性中和平共处
在排他的差异性中对话
走向永久的友谊
中国宗教需要多元论的宗教理论吗
一 中国宗教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二 中国当代神学思想的发展
三 中国需要宗教对话理论
四 走向多元论的宗教理论
宗教对话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来自亚洲邻国的经验教训
一 东南亚的语言,历史和宗教之间的相遇:从基督教的视角出发
二 东北亚:一个诠释学的方法解释宗教多样性
三 今日亚洲宗教:超越信仰复兴主义
四 一些对于中国的经验教训:促进宗教对话与合作
灾难现场的宗教应对体系
一 宗教意义系统中对灾难的解释
二 宗教的灾难应对体系
三 结论
和谐宗教 从经开始
社会模型:信仰、形式与政治的想象力
前言
一 为达成任务的工具
二 社会模型
三 韦伯与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
四 政治想象力与宗教的恩赐
总结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国宗教应为中华文化建设出大力
一 从文化转型与更新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建设
二 中国宗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
三 努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创新与建构新型社会关系
一
二
三
百年国学与西学中的宗教元素
一 什么是国学?
二 什么是西学?
三 什么是宗教?
四 百年来的国学发展中的宗教元素
五 百年来西学发展中的宗教元素
六 结语
文化身份的“动词性”逻辑——传教士的身份、认同及其游移
冷战宗教:冷战对中美宗教的影响
亚洲视域下的冷战宗教研究的主题和话题
中美冷战宗教
港澳教区从中华圣公会中的分离
结论:冷战宗教持续的后遗症
后殖民时代基督宗教的全球发展态势
一 “上帝在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