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4-03 18:50:33
封面
书名页
版权信息
献辞
高馬可序
中文版序
平裝本序
自序
註釋中使用的縮寫
導論
第一章 1898年租借新界(1)
第一部分:農村社會
第二部分:管理郊區
第三部分:自給型經濟(67)
第四部分:鄉村文化
小結
第二章 原有的英國直轄殖民地和「巨大差異」
英屬香港
香港的教育機會
香港的貿易與航運
天壤之別
新界
適時提醒人們注意差異存在的事件
較簡單的施政方式
新九龍
第三章 測量、田土法庭、登記與習慣法
丈量土地的原因
土地丈量
申報業權進展緩慢
劃界
對於村民初期不願申報土地業權的思考
村民不合作的其他原因
田土法庭
地籍整理後的土地行政特點
新界租約時期的習慣法
第四章 1941年前新界的「得與失」
地區行政(1)
籠絡與合作
地方領袖與他們的地方
新的管治形式
徵收土地
新界警務工作
新來者
墟鎮情況的改善
鄉村教育
交通改善
西方人和城市華人在新界
官方對於新界的看法
第五章 新界居民與1941-1945年的日佔時期
可怕的日本人
逃亡和地方動盪
日本行政:區役所
實行連坐責任制
軍事勞役
監視與暴虐
游擊隊活動與村民
大嶼山
貝澳的盜賊和游擊隊
協助逃脫者和其他人
日佔時期結束前的饑荒
出售土地與物業
停頓期
後記
第六章 自給型農業的終結:為都市發展和郊野公園開路
不是太美麗的新世界
自給型稻米種植為何式微?
古老鄉郊的終結
不再是鄉村保留地:郊野公園
廢棄鄉村
鄉村領袖的制度化和其好處
第七章 1923-1974年因水務計劃而遷徙鄉村:安置與賠償
賠償方案
農業地區徙置與市區徙置
戰前因水務計劃而搬遷的鄉村
兩個戰後初期的拆遷(15)
戰後為興建水塘的搬村工作
鄉村學校與遷置
第八章 1960年後為發展新市鎮而進行的搬村工作:遷置與新的賠償模式
第一部分:在荃灣、葵涌和後來因都市發展而進行的鄉村遷置
第二部分:收地遷村的過程及其對村民的影響
補遺
第九章 農村對於新市鎮的社區建設的貢獻及其背景
先驅荃灣
荃灣區鄉事組織及其歷史
區議會成立前的社區活動
原居民為區議會及其委員會造就人才
荃灣每年一度的藝術節和體育節
他們影響力的巔峰
新界其他地方的領袖
第十章 變遷中的農村社會
1940和1950年代的鄉村生活
舊式生活
進步的跡象
農村生活的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