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界警務工作
對於奉公守法的新界居民來說,殖民地警察工作的重要性不下於理民府。警察的任務很艱巨,除了包括巡邏邊境的陸上警務工作,還需要水警維持香港水域的治安。後期擔任警務處長的麥景陶(D. W. MacIntosh)估計,這包括全長五百英里的海岸線和六百平方英里的海域。(29)許多鄉村只能由水路到達,警方把這些鄉村分成兩個「警輪轄區」,以執行警務工作和應付緊急事故。(30)
由於其地理特性和每天過境者眾,陸上邊界是個特殊問題。(31)警務處長在小冊子中將之這樣形容:
由西面名叫后海灣的海灣開始的一條河。這條河很快逐漸收窄變成溪流,但來自中國的〔民眾〕靠兩條橋和橫水渡往來移動。這條溪朝正東方再流差不多八英里後,僅成為一道細流,之後到了東面的近陸地區,邊界是劃過山間的深谷,終點是名叫大鵬灣另一個海灣。兩個海灣都廣泛被用作捕魚和船舶往來。
為了維持治安,新界各地都興建警署,互相以電話聯繫,並連接至警察總部。(32)有一些警署則利用舊有設施,比如大嶼山東涌的警署是設在清軍炮台之內。警察與理民府之間關係融洽友好是不可或缺,並且對彼此都有利。(33)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內地陷入紛亂不安的時代,令香港和新界的不法活動愈來愈多。武裝搶劫和擄人勒索十分猖獗,在邊界彼方的中國,火器可以輕易獲得,受過操作火器訓練的人眾多,使警察的工作更為艱難。(34)最能清晰看到時局動盪的地方,大概是中英邊界沿線和毗連地區,在當時和更早之前,活躍於此地的土匪、游擊隊和軍閥部隊,是造成當地經常不靖的原因。(35)
一名前總督察在其回憶錄中憶述,他統率一次警方行動對付一幫匪徒,這幫匪徒打算到離九龍不遠的醉酒灣犯案,闖入設於當地沿岸一處偏遠地點的釀酒廠,搶劫、綁架和勒索其東主。匪徒最終事敗,這名總督察槍殺了其首領,因此獲頒英皇警察英勇獎章。(36)
警察年報記載了許多事件,當中最詳盡的,當數1912年發生在長洲和1925年發生在大澳的兩樁事件。一股「為數約四十人的海盜和劫匪」襲擊長洲警署,射殺三名印度警員,洗劫保險箱(內有地租和其他稅收),掠去全部武器和裝備,還搶劫島上一家當舖,然後像前來時一樣,循水路逃去。(37)在大澳襲擊事件中,「六十名武裝賊匪」乘坐白色大型汽艇登岸,搶劫三十五間住宅和商店,殺死一名婦女,傷一人,擄走兩名村民遁逃,沒受到警察阻撓,他們從頭到尾完全不知有劫案發生。(38)
到了1930年代,香港警隊共有四個分隊,這四個分隊分別由歐籍、印籍、廣東華人和華北威海衛華人組成。在1935年,四個分隊的人數分別為265、796、712和300人。另外還有裝配汽艇和摩托快艇的水警隊,而警察也負責管理由航運公司僱用和付薪的反海盜小隊,並且負責私人更練的登記和監督工作。(39)
其他政府活動包括保護財政收入,這項特殊工作並非警察的職責,而是由1909年新成立的緝私隊負責。無牌釀酒廠私造中國酒,還有走私鹽和鴉片到中國,在當時十分普遍。殖民地政府為幫補新界行政開支而徵收的稅項,村民不覺得有理由要繳交。(40)然而,(根據官員的說法)因為村民出租設備給「〔在市區〕因受到較嚴格監管而無法經營的小酒廠」,而且大部分酒是運到香港供市區居民飲用或出口,這些無牌和現在不合法的活動,很快就受到緝私隊注意。它措辭生動的報告,繪影繪聲地講述一再掃蕩某些鄉村的行動,氣憤地指出,這些鄉村「把非法釀酒視為主要收入來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