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31 13:23:20
封面
版权信息
书名页
序
第2版序言
绪 论
参考文献
第一篇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细菌的结构与L型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第二章 细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第一节 细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密码
第三节 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
第四节 细菌基因表达调控
第三章 细菌细胞生物学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分布
第三节 应激对细菌的影响
第四章 病毒的结构与遗传变异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第五章 真菌的结构和遗传变异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变异
第六章 耐药性的进化生物学
第一节 耐药性进化的基质
第二节 选择:耐药性进化的机制
第三节 耐药性的进化:未来展望
第二篇 抗菌药物及细菌的耐药机制
第七章 常用抗菌药物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作用机制
第二节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影响
第八章 基因水平遗传学耐药机制
第一节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第二节 细菌sRNA在耐药中的作用
第三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
第四节 整合子介导耐药
第九章 蛋白质水平耐药机制
第一节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
第二节 细菌的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
第三节 细菌的外膜屏障
第四节 细菌细胞膜渗透降低抗生素摄取减少
第五节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系统
第六节 细菌代谢异常对抗生素耐药的影响
第七节 细菌生物膜的抗渗透功能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性检测和研究方法
第十章 细菌耐药试验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
第二节 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
第三节 E试验
第四节 联合药敏试验
第五节 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第六节 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第十一章 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与引物
第三节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
第四节 质粒转化实验
第五节 质粒消除实验
第六节 质粒图谱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耐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和生物被膜模型
第一节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
第二节 生物被膜模型
第十三章 细胞膜通透性及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细菌表面物质与通透性的关系
第二节 细胞膜通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
第一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机制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实验
第三节 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第十五章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简介及细菌耐药机制分类
第二节 耐药机制
第三节 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
第四节 耐药分布及临床意义
第十六章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第二节 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