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2 16:48:08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四类状语与“地”的隐现
第一节 名词作状语
第二节 代词作状语
第三节 动词作状语
第四节 形容词作状语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副词作状语与“地”的隐现
第一节 不带“地”的双音节副词
第二节 可带“地”的双音节副词
第三节 重叠式副词与“地”性质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 “X地”式双音节副词
第五节 副词连用与“地”的隐现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语篇因素的影响与“地”的隐现
第一节 状语的语义类型和分布
第二节 可及度与“地”的隐现
第三节 篇章的功能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四种短语与“地”的隐现
第一节 量词短语与“地”的隐现
第二节 比况短语与“地”的隐现
第三节 固定短语与“地”的隐现
第四节 主谓短语与“地”的隐现
第五节 “地”是不是一个语义功能键
第六章 “地”的隐现与跨词类描述性等级连续统
第一节 数量差异
第二节 描述性功能的跨词类蕴涵等级考察
第三节 亲密度象似:汉语的相关现象
第七章 从形式编码规律看状语标志“地”的性质
第一节 “距离”、“重度”和“可别度”三律
第二节 “地”的组块结束标志功能
第三节 深度—标志的对应关系
第八章 从句法到形态:“标志度向心递减倾向”
第一节 “标志度向心递减倾向”
第二节 观察一:施—受格的标志情况考察
第三节 观察二:名词性领属结构编码机制
第四节 观察三:南昌方言致使式的编码机制
第五节 从“标志度向心递减倾向”进一步看形态标志的性质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语言重叠形式跨词类调查
附录2 本书第八章术语表
作者简介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