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状语标志“地”的隐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对象限定为现代汉语状语标志“地”的隐现规律。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现代汉语中的相关问题,但为了论证充分与检验结论,语料也涵盖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本书对语料的处理采取“泛时”主义的观点。本书认为语言的编码规律有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差异,但就科学价值而言,超出上述差异而追求从功能角度得到的同一性规律其涵盖面更广,价值更为突出。

历时地看,“地”作为标志的用法包括三大类。

词或短语+地:认真地思考、[(非常认真)地]思考

“地”作为构词成分,黏附于形容词后,是后缀性质:恁地底地位(《朱子语类》)、说得乱董董地(《朱子语类》)

定语标志的用法:光挞挞地大青卧牛石(《金瓶梅词话》)

上述三种用法均涉及本书的研究,但研究的重点是第一类“词或短语+地”的情况。后两种用法不是本书的研究重点,后两种用法的研究价值在于,本书在讨论分析形式编码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地”用作定语标志,看似与本书毫无关联,可这一类现象恰恰是定语标志与状语标志之间关联密切的证据。同时,后两种用法也为全面地考察“地”的功能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古汉语中“底”有状语标志的功能,用例如《祖堂集》中的“单音节词+底”构成的“蓦底、忽底”,其中的“底”与英语中的“-ly”类似。英语中典型的“-ly”功能是副词词缀,这两种现象与上述第二种用法相近。本书也将结合这些用例考察状语标志的历时变化与功能的同一性问题。

二 主要内容

1.考察现代汉语中状语标志“地”的隐现规律。状语的语义种类非常复杂,隐现问题牵涉的因素也涉及语义、句法、语用、韵律等多个层面,本书力求厘清各层面作用的机制与诸动因的效用。

2.对语言编码机制的规律进行提炼。学界对语序和标志的功能解释有“重度”“可别度(可及度)”“语义靠近”等成果,本书在尝试提出“深度”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难度”动因,进一步提升语言编码规律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解释力和理论概括力。

3.在相对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归纳出基于“语义—句法”关联的状语标志连续统。在干扰因素被排除的情况下,何种语义内容的成分倾向于用标志,何种成分倾向于不用,这是一种相对性的变化,本书构拟出的连续统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4.在“深度”与“难度”和状语标志语义分布的连续统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标志度”的问题。相比于隐现的二元对立,“标志度”概念的提出与论述更具概括力,本书将从跨语言角度对格标志的复杂程度和格标志的隐现规律进行整合,从形态与句法两个角度论述“标志度”的显现形式与限制性因素。

三 研究思路

1.通过对名动形副四类词和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状语时“地”的隐现调查研究,全面地梳理“地”的隐现现象,充分展现“地”在各类状语中的组合方式。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探讨副词小类与状语标志隐现的规律。

2.在对各类词的语义和功能进行全面比较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深度—标志”的对应关系,其次综合学界既有成果,进一步提出基于信息处理“难度”的功能规律,并对这一编码规律的各种显现做出论述。

3.语言各个层面的动因呈现出竞争性共存关系,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通过语言比较归纳出基于语义与形式编码关联的状语标志连续统。

4.在第2点和第3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论述“标志度”概念。

本书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归纳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写作思路和结构归纳

四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将综合运用语言学中的描写、比较、功能解释的方法。在全面翔实地描写和归纳现代汉语状语的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比较它们在状语位置受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各层面动因的影响及其表现。同时以状语标志为语言编码的比较参项,根据类型学所用的一般功能参项,逐一考察现代汉语中的编码情况,揭示出汉语及民族语言中具体的编码方式。注重在不对称现象中归纳多项功能动因竞争关系。本书认为人类诸多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是由多项基于语言共性的功能动因竞争、合作、压制等导致的复杂化显现。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则是易于观测上述竞争、合作或压制关系的显现方式。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为“同一性”的研究及深入解释,可以为现代汉语等具体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奠定基础。本书最后提出“标志度”理论,并提出若干条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