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18 11:18:29
封面
版权信息
弁言
1 语法和语法理论
1.1 “语法”的观念
1.2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1.3 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1.4 语言材料
1.5 语法描写
1.6 描写(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
2 语法模型的方法论
2.1 语法定义和语法规律
2.2 语法规律的性质
2.3 语法模型的性质
2.4 语法模型的逻辑结构
3 语言单位的符号性:形式和意义
3.1 语言和符号
3.2 语言符号的形式
3.3 语言符号的所指
4 语言单位的结构性:分解与合成
4.1 语言符号的分解与合成
4.2 语言单位的意义:用法
4.3 语言单位用法的递推原则
4.4 意义,信息,用法
4.5 语言单位的信息量
4.6 语言单位的递归推演
4.7 弗雷格(Frege)原理
5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5.1 同一性概念和莱布尼茨(Leibniz)定律
5.2 从同一律看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5.3 关于同一定律的方法论思考
5.4 语言单位的狭义同一和广义同一
5.5 语言学中的同一概念
5.6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和语言单位的定性
5.7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跟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6 语法的最小单位:词
6.1 语法和语法单位
6.2 语法对象的最大单位和最小单位
6.3 语法研究和词汇研究的关系
6.4 语法规则和语法单位
6.5 词、句子和语法规则的推演关系
6.6 关于词的鉴定
6.7 词典、构词和语法的关系
6.8 从构词到造句
7 语法规则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
7.1 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
7.2 语法关系之间的蕴涵和层次
7.3 语法规则的范畴性
7.4 词类的概念
7.5 语法关系和句子成分
7.6 语法关系和词类
7.7 句子成分确定词类
7.8 词例和词位
7.9 “入句辨品”之说
7.10 “汉语实词不能区分词类”之说
7.11所谓“兼类”
7.12 两个词类的关系
附:汉语语法论著中的词类系统比较
8 句子的结构成分:主语和宾语
8.1 语法关系和句子结构
8.2 主语和宾语的功能观
8.3 主动句和被动句:形式和意义
8.4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概念
8.5 事件结构和语言表述
8.6 事件表述模式和主宾语概念
8.7 汉语句子的主宾语检讨
8.8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8.9 一元谓词和二元谓词
9 语法的最大单位:句子
9.1 句子和交际功能
9.2 句子和语法关系
9.3 句子的信息量
9.4 事件的模式信息
9.5 事件的时空信息
9.6 话语的功能信息
9.7 句子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句和非完整句
9.8 句子和有关的概念
10 总结
10.1 语法模式
10.2 符号原理
10.3 形式和意义同构原理
10.4 形式语言和词的概念
10.5 语法关系和词类
10.6 事件表述模式和句子成分
10.7 交际功能和句子
10.8 再论“语法”
附录Ⅰ 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
1 引言
2 汉语语法模式
3 语用学理论
4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附录Ⅱ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1.回顾历史
2.务虚和反思
3.试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4.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