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佛系育儿——“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快乐就好”
很多家长说自己坚信“佛系育儿”,他们会跟孩子讲“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快乐就好”。这种快乐主义的教育观在幼儿园阶段没问题,因为幼儿园阶段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孩子只要玩得好、玩得有创意、玩得快乐就行。可是这种教育观在小学阶段就有问题了,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孩子要学得好才能有胜任感;如果孩子学得不好,他就会缺少胜任感,怎么可能真的快乐?比如,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别的孩子都会,只有他不会;上课时,大家都能够静心、专心听讲,只有他做不到,这时孩子就会不安。在学习这个主导活动上做得不好,孩子就会没有信心,进而不会快乐。
小学阶段是孩子的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他们的内在自我评价系统还不稳定,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主要靠他人的评价和社会比较,会在跟其他同学的比较过程中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看到“别人会的,我也会”,他就会给自己积极的评价,觉得有信心,觉得“我可以”;但如果他看到“别人都会,唯独我不会”,他就会给自己消极的评价,觉得没有信心,觉得“我不如别人”。一个在小学阶段给自己消极评价的孩子,长大后会对学习没信心,有一种无力感。所以,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和不会的题,家长空洞地说“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快乐就好”是不行的,孩子的自信心在遇到真实的无力感时,是会崩溃的。
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对中小学生来讲,快乐不只是感觉、情绪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他咬牙坚持甚至流泪坚持,完成任务的征服感。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塞利格曼提到关于自尊的两类感受,一是感觉满意,二是表现满意。感觉满意是在情绪感觉上有“我很棒”的愉悦感;表现满意是在行动表现上能够战胜困难,有“我能行”的征服感。如果孩子过于追求感觉满意,就容易停留在舒适区,做自己擅长、有愉悦感的事,在面对困难时他会用“不在乎”“无所谓”等佛系态度掩盖内在的挫折感,逃避本来能够让自己有所成长的挑战。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帮助孩子逃避失败的感觉会使孩子更难体会征服感,减少必要的悲伤及焦虑会使孩子面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反过来,如果孩子先追求行为表现上的满意,就会努力找办法、多做练习来突破困难,获得“我能行”的征服感,这种征服感才是孩子乐观人格的基础。
家长对待“什么是快乐”的认知、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影响着孩子面对困难时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在生活中要不要给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榜样,只给孩子呈现积极、乐观、向上的样子?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生活中真的天天都是积极快乐的吗?我们会不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我们会不会感到沮丧、无助?是的,作为成人,我们也不是每天积极快乐,我们也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会感到沮丧、无助。我们不要给孩子呈现一个假的快乐榜样,而要给孩子呈现真实、完整的样子。既让他看到我们的沮丧、无助,也让他看到我们在沮丧和无助时仍然不肯放弃,仍然咬牙坚持解决问题的样子。
有一次,我开了一门“如何培养儿童自控力”的线上课,当时有4万人报名听课。那时线上课刚刚兴起。那是我第一次在线上讲课,我为此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可是一开讲我就发现情况不对,线上讲课和线下讲课的互动情况不一样:线下讲课时能看到听课人的反应,可是线上对着手机讲课,我看不到听课人的反应,没有对方的反馈。这种感觉让我紧张心慌,很多案例和故事想不起来,观点的推进也不顺畅。硬着头皮讲完,我觉得讲得不好。我赶快发信息问认识的人:“你们听我的课了吗?感觉怎么样?”他们都说:“田老师,讲得特别好,我们特别受益。”虽然大家都说好,但我心里还是觉得不好,不够满意。
等我走出房间,我女儿走过来问我:“妈妈,讲得怎么样?”她知道我对这门课很重视,我在努力准备这门课。现在她问我,我该怎么说?我要不要硬着头皮假装自信地说“挺好的,大家都说特别好”?不行!我真觉得好和硬着头皮说好的神情一定不一样,孩子会敏感地发现“妈妈觉得讲得不够好,但她不好意思说”。孩子以后有挫折感时,她也会很怕这种挫折感,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反过来,我要不要立刻振奋起来说“这次讲得不太好,妈妈下次一定要好好准备”?也不行!真实的沮丧情绪消解得没有那么快,太快的情绪转化都是假转化。真实的沮丧情绪消解需要时间,而沮丧情绪仍然堵在心口,积极的力量被压在下面,是萌发不出来的。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把这种沮丧情绪慢慢消解完,后面萌发的“想要做好”的力量才是真的。
所以,我跟孩子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觉得讲得不够好,第一次对着手机讲课,我不熟悉,把握不好节奏,也看不到听课人的反应,我感觉很慌,一慌讲得就不如平时。”孩子听懂了,很遗憾地说:“哦。”我沮丧地坐在那儿,孩子坐在我旁边,她一边看书一边陪我。过了一会儿,我沮丧的情绪缓解了一些,我说:“也怪我,之前有人请我进微信群讲微课时,我拒绝了。我应该利用那些讲课机会练一练,就有经验了。”孩子说:“如果先练练就好了。”那时,我的情绪已经逐渐缓解,心里的力量也升腾起来,我说:“没关系,下个月我还有一次线上课,我要好好练练。”
等到下一次讲线上课,我准备得很充分,而且有了之前的经验,讲得特别流畅。等我讲完,孩子过来问我:“妈妈,这次讲得怎么样?”我说:“讲得特别好。”这时我自信、有成就感的表情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孩子看到后才会真的相信。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看到了真实的我:不是每次都讲得很棒,也有讲得不好的时候,讲得不好时我也沮丧,但沮丧之后又不服输,又去找办法,最后就能够讲好。她看到这个完整的过程,当她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害怕。有沮丧或痛苦的感受时,她也不会逃避。她有信念、有力量去战胜困难。等她战胜了困难,她体会的一定是真实的成就感和自信。
小学阶段,是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当他有困难时,我们要帮助他跨越困难;当某道题他不会时,我们要帮助他学会。只有当他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上得到提升时,他才能够胜任学习,他才会有信心,才会更愿意学习,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非常重要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在不断发育,这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学习行为。经常面对挑战,大脑神经才会发育得更好。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快乐的感受,孩子就会停留在舒适区,他的学习行为的发展会落后于大脑神经的发育。如果每次大脑神经发育了,却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很简单,根本用不上这些新神经,根据“用进废退”原则,大脑神经就会认为没必要发育得那么多、那么好,便会根据实际的需要量做删减,只保留最小的量,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激发自己的潜能。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大脑神经在不断发育,与之匹配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也要跟上。这样孩子的学习能力经过整个小学阶段的历练,才会不断提升,孩子才能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