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常见教育误区与应对
第一章 陪学误区→小心适得其反的陪伴
误区一:粗暴教养,打、骂、吼
很多家长在陪学过程中,都有被孩子激怒、责骂孩子的经历。虽然家长知道,发火、责骂对于改变孩子的行为没用,可是面对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行为,自己又无能为力,心中的怒火就会升腾,无法压制,使得自己和孩子陷入“越吼越差,越差越吼”的负面循环。有位妈妈讲,她的孩子正在读五年级,学习的时候不想学、不走心,好说歹说都不行,她一点办法都没有,每天陪孩子学习都很心急。
有一次,她们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练习把英语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变为疑问句,比如把“She goes to school by bike.”变成“Does she go to school by bike?”妈妈先把句式变化的规律说得很清楚,孩子也说理解了,就是在句子前面加Does,再把goes变为go。可是练习时,孩子总是心不在焉,一会儿这里出错,一会儿那里出错;而且孩子的态度很不好,出错时,妈妈一提醒,孩子就说:“你别说了,能不能让我自己做?”让她自己做,又是各种出错。最后妈妈没急,孩子先急了,摔下课本说:“我就是学不会,我不想练了。”气得妈妈也拍着桌子喊:“你赶紧练,别磨蹭了,说得明明白白的还不会,你就不能用点儿心吗?要是9点之前还是总出错,明天晚上回来就别玩游戏了,就坐在这儿练!放假也别出去玩了,就在家里写作业!”孩子本来就觉得练得好难、好痛苦,这会儿又被妈妈威胁,她的眼泪瞬间就啪嗒啪嗒地掉下来,更练不好了。
这位妈妈在实在没办法时,希望通过发火调节孩子的学习状态,让孩子能够用心学。但是她的怒火不但没让孩子做出改变,反倒让孩子十分抵触,学习状态变得更差了。
这种打、骂、吼的粗暴教养方式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两种危害。一是打、骂、吼会激发孩子的“或战或逃反应”,越吼越慢,越吼越反抗。很多家长说感觉孩子“越骂越笨”,这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是有生理原因的。大脑在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额叶为代表的理智脑,二是以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当孩子学习和思考问题时,主要是理智脑在运转。这时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加,它可以让大脑运转得更快,思维更灵活,就是孩子学得好时脑子很好使的那种状态。但当孩子被我们打、骂、吼,他感到愤怒或者害怕时,他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情绪脑开始运转,并进入本能的“或战或逃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他感到愤怒,就会进入战斗模式;如果他感到害怕,就会进入逃跑模式。这时孩子的身体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增加,它们的作用是让心脏跳得更快、血压升高、血液更快流向四肢。这个反应对动物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动物在战斗或逃跑时反应更迅速。但是这个反应出现在孩子身上就麻烦了,因为血液大部分到了四肢,孩子的大脑就会供血不足,就会抑制理智脑的思考,这时孩子的思考速度就会变慢,大脑就会“卡壳”,再简单的东西也学不会了。所以我们越责骂,孩子就越笨。这不是因为孩子故意跟我们对着干,而是他的脑神经机制进入情绪脑占主导地位、理智脑卡壳的状态,他就会学不动,更学不会。
二是打、骂、吼与孩子的行为多次联结后,会产生条件反射,让孩子本能地想要逃避。如果孩子每次学习都被我们打、骂、吼,多次下来学习就会跟我们的打、骂、吼产生联结,同时跟打、骂、吼带来的负面情绪产生联结,建立条件反射。孩子刚坐下来学习,之前被我们打、骂、吼时的负面情绪就被激活了,所以很多孩子不是学不会才烦躁,而是往桌前一坐就烦躁。这时,学不会的无助感、沮丧感,再加上因为我们打、骂、吼产生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本能地逃避学习。
陪孩子学习,家长一定要明白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而发火、责骂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的,只会让孩子厌学、逃避学习。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不想着急,但我压不住自己的怒火;甚至有些家长平时很理智,对人很客气,但在陪孩子学习时就特别容易着急。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家长陪学时的愤怒情绪很复杂,在其背后隐藏着对孩子学习的担心和无助,“写得这么慢,一会儿又得拖到11点才能睡觉。我真的很担心”,“催他没用,鼓励也没用,什么办法都没用,还能怎么办?”当愤怒与担心、无助的情绪混杂在一起时,要想停止发火、理智教育就变得更难了。因此,不是默念10遍“亲生的,忍住”,或者喊10遍“加油,忍住”就能压抑这种怒火。我们必须认识到控制情绪难在哪儿,主动从自动化、旧的情绪模式中跳出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觉察地建立一套新的亲子教育模式。
比如当孩子学了一个晚上句式的变化,仍然频繁出错时,我们不要简单地说一句“能不能用点心”,而要问问自己:“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带着他把句式变化的两个规律总结得很清楚,可他练了一个晚上,还是常常出错。对他而言,这个问题难在哪儿?他缺少什么能力?怎么能把这个能力补齐?”我们只要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去问“孩子难在哪儿”,我们就不知不觉把目光从“孩子有问题,孩子需要改”转向“这个问题有点难,需要好好想办法来解决”。这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对孩子而言,到底难在哪儿?其实,虽然在妈妈的指导下他能清楚地把肯定句变疑问句的两个规律说清楚,但他没法灵活运用这两个规律。他总是凭语感,而他当前还没有正确的语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他建立正确的语感。当目标指向如何建立正确的语感时,这位妈妈就找到了方法:“我们多找点题型,多练练。今天练得不理想,明天再练。用一周、两周或一个月的时间把语感练好了,你就能游刃有余了。”当妈妈找到这样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心态,她陪孩子学习时就做好了长远打算,也不会陷入自动化的愤怒情绪。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管是磨蹭、马虎、退缩、执拗……一定是因为他有“难处”,比如他暂时缺少某种能力、方法、习惯去突破困境。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孩子的“难处”,这样才能找到方法,帮助他形成他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够突破困境,逐渐学会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