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心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包括快乐、满足、愉悦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包括开朗、健谈等)、积极的心理过程对生理健康的影响等方向[14]。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先将主体积极参与某项活动的行为纳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15]。他在1975年提出“心流理论(Flow Theory)”,又称为沉浸理论,解释人们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何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心流描述了一种整体的感觉状态和高峰体验,即当某人完全参与并高度专注于某项具有明确任务、有一定挑战的活动中时,高度专注于活动本身,忽略自我、时间和外部环境,与活动融为一体,并处于陶醉、高度兴奋、感到充实的状态。
心流状态“几乎是自动的、不须花力气的但又高度集中的感觉状态”[16]。可能产生心流的各种场景和活动包括工作、玩耍、运动、性和爱情、食物、阅读、写作和思考等。使一个人在活动中产生心流体验的要素主要包括:①人热衷于所从事的活动;②人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③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改变;④活动有明确的目标;⑤活动有清晰、即时的反馈;⑥人对活动具有合适的操控感;⑦活动可以排解人的忧虑;⑧活动的难度适当,既有足够的挑战,又不至于让人产生沮丧和焦虑的心情。
与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的意义类似,心流体验也具有内在的回报,有助于自我的成长。正如契克森米哈所指出的,每一次心流体验都“提供了一种发现感,一种将人们带入新现实的创造性感觉。它将人推向更高水平的表现,并导致以前未曾梦想的意识状态”。简而言之,心流产生令人愉快的体验,这种体验蕴含新鲜感和成就感,具有一种内在的奖励,促使一个人反复地参与这项活动,追求更好的表现,并带动其自我成长。它通过使自我变得更加复杂来改变自我。心流的理论和特征研究,在人机交互领域有关用户体验的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对用户参与的理论和特征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