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用户参与的理论背景
1.3.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高峰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与传统只研究人行为而忽略人内心活动的行为学派和关注异常心理的精神分析学派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作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特别关注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强调人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人文主义心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源自于西方哲学家齐克果、尼采、沙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强调人不是受外在刺激或潜在意识所控制的有机体,人是具有独特性、完整性和能动性的个体。人有自由意志以及迈向自我实现的力量,可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操控自己的命运,有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动机论》[12]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包括生命、财产)、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也是一种追求的目标,是人的终极目标,即“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不仅如此,同其他基本需要不同,别的需要一经满足就自行消失,不再作为需要或者至少不作为占优势的需要而存在,而自我实现则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一种单纯的、终极的价值,或者说是人生的目的”。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随后,马斯洛在1964年出版的《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3]中指出,高峰体验是“最快乐和最满足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感觉。人们在生命中一直在主动地寻求高峰体验作为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即“真实自我的实现”。高峰体验促使人不断地、积极地超越自己和实现自己,也是用户参与的最本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