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悲伤逆流成河
王弗是进士之女,她生性聪明沉静,知书达理。16岁时嫁给了19岁的苏轼。新婚之时,她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过书的事情。但每次苏轼读书时,她都会守在旁边,始终不曾离开。当苏轼偶然间有所遗忘时,她就会轻声给予提醒。后来,苏轼故意提出书籍中的问题想要考王弗,没想到王弗都能够从容地一一作答,这让他心中又惊又喜。
从新婚到王弗27岁去世,苏轼夫妻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因此,王弗的去世让苏轼的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心中悲痛万分。他时常在深夜回想起两个人的点滴片刻,也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将悲伤之情深深地隐藏在平静的语气之下。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因与朝中权贵不和,被外放至密州的苏轼在梦中见到已经离世十年的亡妻王弗,醒来之后,曾经的美好与现实的凄凉让他越发感到悲痛不已。
于是,他起身到桌前提笔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首被后世广为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每每读来都能使人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真挚深情和生离死别的悲伤之情。
悲伤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包含沮丧、气馁、意志消沉以及孤独等情绪体验。作为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它被人们看作一种消极、负面的基本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将悲伤分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和接受五个阶段。其中,处于否认阶段的人们在面对分手、死亡等事实时,总是持“这不是真的”等信念,不愿意相信发生的既定事实。他们会假装所有的一切都还像原先一样,没有哭泣、接受,甚至没有意识到已经失去。
根据程度不同,悲伤被分为遗憾、失望、难过和极度悲痛。而程度的划分主要取决于所失去东西的重要性、价值大小、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人特征。
杨萌是一个性格较为敏感、细腻的人,她喜欢同班同学李塘已有五年的时间,两个人时常打电话聊天。很长一段时间内,杨萌都以为李塘其实也喜欢自己,只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向她表达。
这天晚上,杨萌在同事聚餐时喝了一点酒,她想:与其和李塘这样暧昧不清,不如直接挑明,落个心静。借着酒劲儿,她给李塘打电话直接告白:“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李塘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喝多了?”杨萌坚定地回答道:“我很清醒。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不是吗?”
李塘有些疑惑但又深表歉意地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喜欢你?给你造成这样的误会真的很不好意思。”杨萌听后,语气变得有些哀求:“可是我们相处得那么好,给我一次机会不行吗?”李塘却一口回绝道:“我们两个不合适,我们性格太像,而我很讨厌我自己。”一瞬间,杨萌心如死灰。
晚上躺在床上,杨萌的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曾经设想过无数次同意或拒绝的画面,但她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李塘拒绝自己的理由竟然是因为两个人太像,这个理由多讽刺啊。杨萌想:“还不如直接说不喜欢、不合适呢。”
第二天,杨萌没有上班,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床上抱着膝盖,没有胃口吃饭、喝水,看什么都没有意思,脑海中总会不停地回想起李塘拒绝自己的话,然后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美国学者在对几百名不同性别的实验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哭泣过后,人们的情绪普遍比哭泣之前要舒畅得多。随后,学者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悲伤时所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哭泣过后降低40%左右。而那些不喜欢或不擅长用眼泪释放悲伤情绪的人较之悲伤时放声痛哭的人更常出现结肠炎、胃溃疡等身体疾患。
此外,比利时勒芬大学学者菲利普·维迪恩和萨斯基亚·拉维伊森为了测试悲伤的影响程度,要求233名学生对自己近期出现的情绪片段、持续时间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回忆和表述。最终得出结论:在人类众多情绪中,悲伤情绪持续的时间最久,远超羞耻、吃惊、惊讶等情绪。
当我们感到悲伤时,可能会出现如胃部空虚、缺乏精力、口干、有窒息感等生理反应。而在精神和行为上,则会产生视听幻觉、失眠、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睹物思人等表现。心理学家认为,短时间内的悲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受伤的心情。但长时间、持续的悲伤不仅对情绪的恢复毫无益处,反而会削弱个体免疫力,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那么,面对长时间的悲伤情绪,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控制和调节呢?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语言的力量,通过有意识地观看相声、小品、喜剧等幽默作品来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悲伤情绪。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美食、运动、音乐等外在力量分散注意力,使悲伤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疏散。
再次,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和哭泣等方式及时地宣泄情绪。当感到悲伤时,不要一个人憋在心中苦苦压抑,而是应当向信任的人进行倾诉和沟通,或者大哭一场来释放心中郁积的悲伤情绪,以此保持身心健康。
最后,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合理存在的,保持内心的理性、安宁,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事情,最终都可以迎刃而解,平稳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