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5Why分析法
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丰田佐吉提出的。后来,丰田汽车公司在发展完善其制造方法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作为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入门课程的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成为其中问题求解培训的一项关键内容。丰田生产系统的设计师大野耐一曾经将五问法描述为“……丰田科学方法的基础……重复5次,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即显而易见”。目前,该方法在丰田之外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并且现在在持续改善(Kaizen)、精益生产法(leanmanufacturing)及六西格玛法中也得到采用。
一、5Why分析法的要点
5Why从三个层面实施:
(1)为什么会发生?从“制造”的角度。
(2)为什么没有发现?从“检验”的角度。
(3)为什么没有从系统上预防事故?从“体系”或“流程”的角度。
每个层面连续5次或N次的询问,得出最终结论。只有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都探寻出来,才能发现根本问题并寻求解决。
二、5Why分析法的步骤
第一部分:把握现状。
步骤1:识别问题
你开始了解一个可能、模糊或复杂的问题。你掌握一些信息,但一定没有掌握详细事实。这个步骤,要问“我知道什么”。
步骤2:澄清问题
接下来的步骤是澄清问题。为得到更清楚的理解,要问“实际发生了什么”“应该发生什么”。
步骤3:分解问题
在这一步,如果必要,需要向相关人员调查,将问题分解为小的、独立的元素。要问“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知道什么”“还有其他子问题吗”。
步骤4:查找原因要点(Po C)
现在,焦点集中在查找问题原因的实际要点上。你需要追溯来了解第一手的原因要点。要问“我需要去哪里”“我需要看什么”“谁可能掌握有关问题的信息”。
步骤5:把握问题的倾向
要把握问题的倾向,要问“谁”“哪个”“什么时间”“多少频次”“多大量”。在问为什么之前,问这些问题很重要。
第二部分:原因调查。
步骤6:识别并确认异常现象的直接原因
如果原因是可见的,验证它;如果原因是不可见的,考虑潜在原因并核实最可能的原因。依据事实确认直接原因。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发生”“我能看见问题的直接原因吗”“如果不能,我怀疑什么是潜在原因呢”“我怎么核实最可能的潜在原因呢”“我怎么确认直接原因”。
步骤7:使用“5个为什么”调查方法来建立一个通向根本原因的原因/效果关系链
要问“处理直接原因会防止再发生吗”“如果不能,我能发现下一级原因吗”“如果不能,我怀疑什么是下一级原因呢”“我怎么才能核实和确认下一级原因呢”“处理这一级原因会防止再发生吗”。
如果不能,继续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在必须处理以防止再发生的原因处停止。要问“我已经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了吗”“我能通过处理这个原因来防止再发生吗”“这个原因能通过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因/效果关系链与问题联系起来吗”“这个链通过了‘因此’检验了吗”“如果我再问‘为什么’会进入另一个问题吗”。
确认你已经使用“5个为什么”调查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问题会到达顾客处?”
“为什么我们的系统允许问题发生?”
步骤8:采取明确的措施来处理问题
使用临时措施处理异常现象直到根本原因能够被处理掉,要问“临时措施会遏止问题直到永久解决措施能被实施吗”。
实施纠正措施来处理根本原因以防止再发生,要问“纠正措施会防止问题发生吗”。
跟踪并核实结果,要问“解决方案有效吗”“我如何确认”。
为什么——为什么分析法检查清单。为确认你已经按照问题解决模型操作,当你完成问题解决过程时,使用这个检查清单。
三、5Why分析法的实施案例
机器为什么停了?机器超负荷,保险丝断了。
为什么会超负荷?因为轴承润滑不充分。
为什么没有充分润滑?因为润滑油泵供油不足。
为什么会供油不足?因为油泵轴磨损已经摇晃了。
为什么会磨损呢?因为没有过滤器进了粉尘。
下面我们以“外径研磨工序多不良”为例,指出实施五个“为什么”的重点。
针对不良现象提出“为什么”的疑问,并提出原因会不会是“圆筒磨床外径加工尺寸上有误差”的疑问,这就是“将现象明确化”。
不要根据以往累积的经验来断定状况发生的原因,一定问“为什么”。要调查设备的零件与测定加工尺寸的误差,要按照加工原理,从砂轮和材料的接触点上找原因。
在观察设备零件的同时,产生“为什么”的疑问,亦即零件的状态如何?调查砂轮和材料接触点的变化情形。
此时就应考虑设备零件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
(1)余隙量不稳定?
(2)切削补正量不稳定?
(3)研磨标准时间不确定?
(4)材料固定状态发生变化?
(5)材料加工之前的工序不良?
经过分析,再实际调查设备精度及材料品质之后,通常可以利用物理机理找出根本原因。
最后,还要对该部位的细节再提出“为什么”的疑问。是否因为“刀具已磨损”或者“螺丝太松”?如果是,加以复原就可以实现“外径加工尺寸零不良”的目标。因此,为了避免造成停机的困扰,当不正常现象发生时,我们必须养成到现场“以物理原理来思考的习惯”,以物理机理来分析现象的成因,探讨设备零件、人与材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