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国语
“国”和“语”两字连用,最初也是书名,即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之《国语》。这是一部先秦分国记事的史书,包括《周语》《鲁语》等共21卷。这里的所谓“语”乃指当时各地历史人物的言论,非指语言的术语。
“国语”一词用以“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词典》),是在近代列强打开了封建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后,国人才从固有的朝代及地域观念上升到了国家意识,从而要为国家、民族的共同标准语正名。据说“国语”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日语对日本人民自己来说叫“国语”,而对外国人则称“日本语”,一语两名。最早正式用“国语”替代传统名称“官话”的,是主张用拼音统一语音的近代语言学家江谦,这位清末资政院议员于宣统二年(1910)上书了一篇《质问学部分年筹备国语教育说帖》,题目中就出现了“国语”一词。
辛亥革命后,1913年成立的“读音统一会”召开全国会议,会议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即“国音”;还议定了拼注“国音”的字母,称之为“注音字母”或“国音字母”,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国音字典》。从此,“国语”一词便用开了,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语运动”。1916年以蔡元培为首成立了“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体改革白话文运动,同年教育部成立了专管国语的官方机构“国语统一等音会”。1920年,教育部又通令将原有各种名称中的“国文”之类字样都改称“国语”。30年代后,电影、戏剧、广播都掀起了“国语热”。抗战时期人口流动大,北方人大量南迁,不同方言区人民间的交往加强,不得不借助于国语,客观上也推广了国语及“国语”这一名称。今天,台湾省及海外一些华人社会仍袭用“国语”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