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官语
所谓“官话”,即“官方语言”,指官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并能让各地人士都能听懂和运用的标准语。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需要有一种标准语,因此,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序》中的描述,那时云南的车马可直驱辽阳,东北的官吏也常进关至冀鲁等地,足见当时交往之广泛密切。这必然加速了对标准语的确认和推广,“官话”便应运而生。
有别于方言土语,“官话”作为标准通用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张位《问奇集》中:“江南多患齿音不清,然此亦官话中乡音耳,若其各处土语更未易通也。”“官话”一词虽起自明代民间,但至清代,“官话”便由朝廷直接下令推广了。各地专门设立了教学官话的“正音书院”,使官话成为公众用语。俞正燮《癸巳存稿》对此有较详记述:“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当时还规定举人以下各级考生若官话不过关,就取消其“升学考试”资格。这恐怕比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的措施要严厉得多。说到这里,现在那些连普通话还都不太会说的人居然教外国人学汉语是怎么想的呢?
清朝推广官话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促成清代小说创作登上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红楼梦》的广泛流传,除作品本身的巨大思想、艺术价值外,还跟“全书通体皆操京语”分不开。
“官话”又称“京腔”,由此产生了英语Mandarin一词,指清朝官员,也指中国官话或京腔。鸦片战争后中英官方谈判时,英方的会议记录指中方发言时总用Mandarin称清朝官员,这些清朝官员说的话自然就是操京腔的官话了。但官话、京腔不等于国语、普通话,何况Mandarin在英语中还派生出泛指墨守成规的官员、守旧的政党领袖等贬义,故今天若再用Mandarin作为“汉语”或“普通话”的英译,既不准确,还不免蒙上历史的尘封和污浊。事实上,“官话”之称在清末及民国以后,即为新名称“国语”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