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运营的五重“动态”属性
上一节我们把运营岗位的工作价值、运营在企业的内部地位描述得“牛气冲天”,但我们热血沸腾的同时,千万别理所当然地把这些视为威望,或者视为压制公司内其他部门同事的权力——这与做好运营完全南辕北辙。
我在任职一家企业的运营负责人时,内心深处最大的感触只有一个:沉重的使命感。当时我的老板是为数不多的对互联网商业有着清晰洞见的企业家,他在全公司会议上曾多次强调:企业的所有资源都围绕运营开展。
是的,成也运营、败也运营,支配多少资源就必须背负多大的使命,当整家企业所有员工的未来都赌在运营团队身上时,我们没理由不对这份岗位充满敬畏之心,没理由不全力以赴。
对运营工作实践得越久,我越是感受到运营的“深奥”,它对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要求之高,绝非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与用户吹吹水、吸几个粉丝、写写文案、做做活动那么“肤浅”。
运营最大的难处在于,无论从哪个维度观察它,都始终处于微妙的动态变化中(Being),或者说它像是流动的液体般变幻莫测:工作目标Being、工作对象Being、工作内容Being、工作工具及手段Being、连工作者的人格切换都是一个Being。
1.5.1 工作目标Being
大部分岗位的工作目标在一个时期内都较为稳定。例如,研发专注完成产品需求、销售专注做好业绩,人资(招聘方向)专注做好招聘……唯有运营,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甚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同一个阶段,工作的“核心指标”都在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没有任何人会告诉你,必须自己敏锐地识别并大胆进行工作调整。若一旦“核心指标”与实际运营需要出现“不适配”,便会极大地延缓企业运营战略的达成,在异常激烈的互联网商业竞争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关产品各生命周期的运营策略、运营“核心指标”、运营工作的开展等内容,将在本书第4章~第7章全面讲解。
1.5.2 工作对象Being
我一直认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始终是最考验个人能力,同时也是最能学到东西的。皆因人性无常、人心易变。而运营,不仅需要与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人打交道——而且,还需要动辄与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打交道。
例如,前面提到的,在“用户养成”的各个阶段:接触用户、认知用户、关注用户、使用用户、付费用户、习惯用户……每个阶段的用户都始终处于微妙的变动、流动状态:任何用户都会经历从关注到熟悉,到信任,到成为真正的忠诚用户……每个阶段都会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新人,又会源源不断地有部分老用户会迁移进另外一个阶段……
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用户个体,他自身也会成长,随着年纪、阅历、社会环境的变迁,他的心态、他的认知水平、他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些任意微妙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用户数据的大规模异常行为。
所以,我们运营人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慎重处理用户的“变幻莫测”,珍惜每一次与用户的接触。
1.5.3 工作内容Being
如前文所述,运营工作是否专业,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发挥运营底层框架的“液态属性”对各种运营资源进行“整合柔化”,进而发挥出“一环扣一环”的运营组合策略的“弹簧属性”的威力。
但如果运营策略上“每一环”的工作人员都各司其职,仅仅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势必难以理解整体运营意图,更难以达到“完美衔接”的境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离“优秀”两字就相差更远了。
例如,做新媒体运营的同事,每天就盯着他的文案,却从来不真正接触用户,倾听用户的需求、声音,试问,他怎么写得出一个真正戳中用户泪点的文案?
我以前管理运营团队时,就有让他们“轮岗”的硬性要求:写文案的要有能与用户直面沟通的工作,做客服的也要有能够写文案的能力。再后来招聘运营人时,就直接按照“运营通才”的标准招聘。
1.5.4 工具、手段Being
互联网人耳熟能详“唯快不破”四个字。从结果上来看,所谓的“快”是体现在产品迭代、用户增长速度上,然而具体的策划、实施执行过程,自然是落到了我们运营人肩上。
互联网时代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些“卓有成效”的运营推广策略、玩法、手段,有效期非常之短,皆因用户的“口味”日新月异。
故此,微博火了,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微博运营的手段方法;当用户转移到微信公众号上了,我们又得跟着用户,学习公众号的玩法;H5流行了,我们学H5;社群运营见成效了,我们也得懂社群;直播火了,我们又要开始评估直播的传播价值……
所以,追求互联网新鲜事,寻找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新阵营”,与时俱进、学习新工具,永远是运营人的必修课。
1.5.5 人格Being
人格Being是工作对象Being的延伸,我们运营人在与不同的用户打交道时,既要能做得了活泼开朗的萌妹子,又要扮得了成熟睿智的大叔,更多时候要体贴用户——“用户虐我千百遍,我待用户如初恋”;有时候又要能“貌似柔和”的强势引导用户;在与企业内部人员打交道时,又要摆出精干强势的一面,目标清晰,阴谋阳谋,能上则上,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全体的力量……
而在这高频的“变动”过程中,运营人也必须锻炼出“自由切换”多重人格的“变形技能”,着实不易。
读懂了这“五大Being”,如果我们依然决定将运营进行到底,那么,就必须有所觉悟:我们运营人不仅必须见多识广、心态开放,既要具备与人沟通的感性化思维,又要具备专注目标、系统思考的理性化思维,在性格上还必须有主动争取资源的强势硬派,在推进项目时更需要有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说的就是一名优秀运营人。
谈了这么多运营的“变幻莫测”,最后我们再强调下运营的“不变”之处——基于“用户视角”进行“用户养成”的运营底层框架:不断增加与用户的接触、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关注、体验、使用、付费、习惯、分享,这些“用户养成”的主心骨是不变的。
如表1-3所示,左一的用户养成各环节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越靠右,变动得越快。例如,运营手段,真可谓“年年新月月异”。
表1-3 用户养成各环节的运营内容、手段
本章涵盖了我们运营人及准运营人都需要理解的运营内涵、运营底层框架。
“运营”很年轻却又身负重任,它有点类似前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尽管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势必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一门高精深的实践学科。
而我撰写本书,亦是效仿前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希望借助本书,能启示我们运营人发掘更大的运营潜力,共同完善更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运营体系。
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均将以“用户视角”为出发点,通过更多细节的深度思考,为读者朋友们提供更接地气的“用户养成”运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