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重在养与防
在防在病、治病过程中,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快效,重治在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与药物都很重要,不能相互代替。但是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却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慢性病、老年病,还有部分妇科、儿科疾病,往往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得到保养、调理与治疗。
饮食须有节
节制饮食的要点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故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无令饱;先渴而饮,饮勿过冷。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所谓“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良好饮食习惯乃健康之本
古人认为,早餐宜早,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进食为宜;晚餐不宜太晚,一般睡前2小时不宜进食;长期吃夜宵更会损害身体。
食宜细嚼慢咽,忌狼吞虎咽;宜善于选食,对生冷、油腻、荤腥、香燥炙炒、浓醇厚味等食物更要少进;宜清淡饮食,忌肥甘厚味,忌过咸;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食宜熟软,坚硬或筋韧、半熟之品多难消化。此外,忌勉强进食,忌怒后进食,注意餐后保健。
如此,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合理搭配,平衡膳食
通过搭配,使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配合适当,互相保持平衡而不过高或过低,完全符合人体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日常膳食营养强调的是合理,是平衡膳食,而不是一般所说的营养丰富。因为丰富而不平衡的膳食,其营养并不适合人体的需要,往往还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体重超常或肥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都与膳食不平衡所致的某些营养失调有关。而膳食品种单调或短缺,又可造成由营养缺乏所致的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和维生素A缺乏等症。在进行食疗时,尤其是长期食用某种食疗膳食时,无论是否随三餐食用,都要从总体上考虑膳食的合理性。
饮食宜细嚼慢咽,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
固后天之本,治未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宜通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中医把人体的理想健康状态称为“阴阳平衡”或“阴平阳秘”。各种中医疗法在治疗未病、使身体趋于阴阳平衡状态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食疗成了“治未病”的基本手段之一。
食疗应用于治未病,尤其是对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亚健康和慢性病缓解期的患者、小儿和老年人有极大的优势。由于这些未病者多有脾胃运化功能差、脏腑虚弱、气血耗损等表现,所以先从饮食调治往往易于接受,患者能长期坚持,其效能虽缓但可治本。但是,如果确已发病,也不要迷信或夸大食养的作用而贻误治疗。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需要通过摄养脏腑,颐养正气,来达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目的。调养脏腑以饮食养生为先。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益者,不足以存生也”。中医还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神补。”也就是强调食补、动补、神补多管齐下,注重食养的同时,还应适度运动、调节情志,才能强身健体,有效地提高生命的活力和抗病能力,使疾病望而却步,延缓衰老。
药材用于饮食中,可作为治未病,养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