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历史审视

体育思想论

中国社会主义高校体育走过了辉煌而又艰难曲折的50年。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积聚了丰富的思想理论素材,面向21世纪,迫切需要总结与提高,把握规律,为中国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理论必须有继承才有发展。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始于清末民初,所以谈不上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的高校体育思想。而民国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高校体育也未能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因而可以说,中国高校体育思想是当代高校体育界几代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引进和创建起来的。

1.学习和引进阶段(1949年~1956年)

建国伊始,我们面临着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任务。钱俊瑞在《人民教育》的创刊号《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中具体指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围绕这一方针,1951年8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毛泽东则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体育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指导理论情况下,开始了学习与引进前苏联教育思想理论的过程。

学校体育思想一般是从教育思想中来,而前苏联教育思想理论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无疑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学校体育强调知识的教育、体能的发展,讲究班级教学的组织与形式,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时为中国学生的体质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它刻板的因循守旧的制度与生活实际脱节,限制了体育课程的范围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目标被严重的忽视了。学生难免成为吸收现成体育知识与重复训练的机器。1957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上述问题的日益暴露,加之中国体育界人士的积极总结与反思,学校体育开始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指导思想的道路,此时整个学校体育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一种技能教育思想。

2.探索与变革阶段(1957年~1965年)

这一时期确定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认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2】“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3】陆定一根据党中央召集的教育工作会议结论发表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他认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道德。”【4】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0年代末,高校体育也曾一度受到“大跃进”的影响,用热情代替科学,用高指标衡量普及与提高。但很快回到了正确思想的指导上来,1961年9月公布的《高校六十条》(草案)重新强调了“具有健全的体魄”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实行劳逸结合,认真办好伙食,增强体质”。在这种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编写、教学训练设施、体育科研成果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高层次的体育研究生培养开始在我国起步,这一切为我国结束“文革”后恢复高校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高校体育着重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处理了师生的关系、注重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高校体育思想是一种全面的体质教育思想。

3.十年挫折(1966年~1976年)

体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中高校体育主导思想就是走出课堂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其具体精神来源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5】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择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6】

其最终的模式即是朝阳农学院式的教育:以工农教师为指导,以劳动代替教育,教材彻底改革,有的甚至胡乱删简。凯洛夫的《教育学》受到全面的批判,体育教学科研全面停顿和倒退。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为劳动体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4.恢复与发展(1976年~1989年)

拨乱反正,总结反思,是7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回归、稳定,高校体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是80年代高校体育的主题。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促成了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高潮,80年代中国教育思想界极为活跃,自然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商品经济思潮汹涌澎湃,高校体育界推波助澜加紧了引进与改造。但由于8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7】,即还没有形成我国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80年代中国高校体育思想也只能暂时地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境况。表现为体质教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终生体育思想等在高校空前地活跃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我国80年代的教育模式是在“文革”前17年期间基本成型的。“文革”后主要是致力全面恢复原有的教育模式,尽管在新形式下有所突破和发展,但其基本格局仍然是“文革”前的框架,因此,“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形成基础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历史的反思和科学的剖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8】中国高校体育界只有认真审视和反思几十年来广泛吸收的国内外先进体育思想及其合理成果,才能对90年代特别是对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科学的体育指导思想,指出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困惑

1.我们所处的时代

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即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分不开的,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与提高,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论,文化多元化,思想解放等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形成了一定的物质主义风尚,部分人只知道追求金钱、权力、名声和物质享受,以为这些就是人生的全部,完全忽视了道德,理智和精神生活。

在文化方面,片面崇尚实用、实证的科学,重视实证的、分析的知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史、哲等思辩性的传统文化被忽视甚至贬低,致使人们不知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在思想方面,破坏了过去理性和谐有序的精神生活,以变为真,以用为实,以新为佳,广泛追逐热点、焦点,导致了人们思想混乱,迷失了自身应有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方面,试图一夜全面走向市场,缺乏长期效益目光,缺乏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与动力,没有真正懂得人、特别是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难以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反映到了高校体育中。

2.高校体育思想的困惑

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比普通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因此,高校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的冲击就会比普通教育更为尖锐,更为深刻,高校体育思想也必然由此产生一些困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重于引进,轻于改造

我国高校体育思想常常直接脱胎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如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这种学习与借鉴是符合思想发展规律的。然而当一些教育思想还在初创时期,在我国中小学普通教育中尚处于实验或总结经验阶段,就被广泛运用于高校体育实践。事实上,这些教育思想在高校较少有人进行了大面积的成功的实验,有的甚至还没有弄清其本质含义就被盲目推介。一些专家学者就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我们的现状,进行实验,总结提高,变成自己的思想后再推而广之呢?这样的行动绝不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而是一种体育思想的躁动!

(2)提前兴奋,好走极端

思想的“拿来主义”是必要的,见到好的新鲜的东西就应“拿来”。但不宜提前兴奋,否则就易走极端。夏峰先生撰文发表了他“想写”而又“怕写”的《勿走极端》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界易走极端,常常“提前兴奋”的状况。他说:“一种观点、一种主张,在一个时期里对社会的影响,有其主要倾向,我们需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分清主次。但不要把问题看死了,看绝了,不要走极端,更不要有意去歪曲别人的观点,那种说好就好上天,说坏就坏到底的思维方法,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他指出,“如果我们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各种学术观点和改革主张,并取其精华,融合为一体,结合实际,为我所用”,对体育事业大有益处。【9】体育(作为教育的组织部分)与竞技一样,如果提前兴奋,将体能、兴趣与热情一下子释放出来,必然不能引导最佳竞技状态的产生,必然产生过度疲劳,进而厌倦与冷漠处之。

由此可见,在中国高校多种体育思想并存且极为繁荣之际,必然要融合出一面属于自己、能聚积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又能澄清思想困惑、全面推动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旗帜,即抉择未来中国高校体育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