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手”的辩证法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而柳传志的名字却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14年后的今天,却是柳传志成了大事,是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我们不想这样做……”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柳传志认为,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通过卖馅饼开连锁店。
——《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刘韧、张永捷著
柳传志在表述企业经营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经常提到的概念是“眼要高、手要低”,“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这些概念都是对创业家、企业家人才的要求。
什么叫“眼要高、手要低”?就是作为一名企业经营管理者,立意和格局一定要高,同时要兼备大局观,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产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对自身的使命感有要求。与此同时,经营管理者还要做到“手要低”,就是能够静得下心来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真正去“接地气”,能够通过务实且强有力的执行实现在高远目标指导下的具体战略部署,完成经营计划。
什么叫“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就是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了理想才能不被困难吓倒、不被困难所困。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直到现在还引用柳传志的“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经历无数困难却从来不动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高远的立意和格局以及远大的理想,唯有此,才能不被短期的困难击败。
柳传志经常说,一个立意高远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眼要高、手要低”的人,一个能够不被困难动摇的人,往往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能够不被短期利益诱惑,更关注长远利益。因为这个人明白,自己要走的是很遥远、很漫长的一条路,无论是创业,还是实现个人人生的使命和价值,都需要被更高远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利益召唤。
第二个特征是不注重局部利益,更注重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往往是很多企业中滋生“本位主义”、“部门主义”的根源,也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和“宗派”、“山头主义”的根源。因为这些宗派的始作俑者往往专注于某个人、某个小团伙的局部利益,没有将整个企业的利益放在自己行为决策的第一位。
柳传志经常强调,做人,特别是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人一定要“正”,才能有领导力,员工才能信服。所谓的“正”是什么标准呢?“正”不是说这个人多么诚实,也不是说这个人多么友好、多么善良,而是说这个人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远远高于个人利益的位置上去要求自己。遇到不好处理的人或事的时候,能够首先将企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得失之上去对待。也只有这样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才能最终领导企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走向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对创业家、企业家的要求也是柳传志的行为准则。正如他在办公室里悬挂的牌匾中所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既是柳传志创业生涯的写照,也是他对于企业中人的最高要求和标准。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弘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柳传志看来,这个人要有宏大的视野和高远的格局以及坚强的毅力,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这个人对于自己所载负的任务、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并能铁肩担道义。因为他知道,挑战非常严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要持续地去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柳传志对自己进行砥砺的警句,也是他在创办、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之中,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企业家或领军人物非常真实的要求。
联想在创立以来的30年里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在几乎每一个涉足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之所以从无人才匮乏之忧,反而为中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正是源自柳传志管理哲学对员工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