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5 18:20:00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文前
20世纪中国西部文学地理学论纲
抗战时期作家西迁与西部大发现
第一章 抗战期间文人西迁与“大西北”的发现
一 顾颉刚笔下的秦陇“风景”
二 在西北看到“江南”
三 “大西北”地理景观与历史文化认同
第二章 顾颉刚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一 《顾颉刚日记》中的“西北师范学院”
二 顾颉刚到西北师院讲课的经过
三 顾颉刚所欠西北师院的“字债”与“文债”
第三章 顾颉刚抗战期间在甘肃的书法逸事
一 “仁者精神”
二 “兰州纸空”
三 先到成都的字画与带回上海的字债
第四章 易君左的《西北壮游》
一 西北山水与戈壁、草原奇景
二 大西北的风土人情
三 名胜古迹与故国之思
四 自觉的“游记”艺术追求
第五章 罗家伦抗战期间的“西北行吟”
一 引言
二 如何理解现代文学史上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现象
三 离愁别恨与故国之思
四 “西北”奇景与“江南”乡愁
五 西北民俗和“现代”景象
六 白话诗歌
第六章 抗战期间罗家伦笔下的“边城”兰州
一 “边城”兰州秋景
二 黄河风情
第七章 抗战期间的两位“石油诗人”
西部文学地理学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作家西迁与甘肃作家地理分布的变化
一 甘肃当代作家的籍贯构成
二 甘肃当代作家的民族构成
第九章 “地区意识”的觉醒和新时期甘肃文学
一 凸显地方性的“新地区主义”
二 西部精神与新时期甘肃文学
第十章 甘肃地理与甘肃当代文学审美特征
一 自然地理景观在甘肃当代文学中的全景呈现
二 人文地理景观在甘肃当代文学中的传神表达
第十一章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与甘肃当代长篇小说创作
一 多样化地理环境在甘肃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展现
二 多样化地理环境对甘肃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十二章 多民族人口地理、语言接触与甘肃当代文学的语言地理
一 多民族人口地理与文学的多民族性
二 语言接触与甘肃当代文学的语言地理
结语
第十三章 西部文学的“人与地”
引言
第十四章 西部文学的语言地理
一 少数民族语言汉语音译借词
二 西部文学中的方言俗语
三 独特的表达方式
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张承志小说
第十五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地理环境及女性形象
一 “他者”眼中的自然环境
二 小说中的人文地理环境
三 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女性形象
四 小说中重要的地理意象
第十六章 张承志小说中特定地理空间的建构
一 内蒙古草原的地理空间建构
二 天山南北麓的地理空间建构
三 黄土高原的地理空间建构
第十七章 张承志小说的语言地理
一 小说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土语
二 小说中地域色彩浓厚的民歌
三 小说中的地理和宗教术语
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乌热尔图小说
第十八章 小说中的自然地理景观描写和情感呈现
二 自然景观描写及其内涵
三 相关动物的书写及意蕴
四 地理景观的内化——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
第十九章 “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二维构建
一 “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
二 两种空间的碰撞
第二十章 乌热尔图小说语言地理学分析
一 乌热尔图小说中的汉语音译借词
二 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