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在西北看到“江南”
顾颉刚一生两次来甘,都与战乱环境的逼迫有关。“七七”事变后,7月21日日记:“方纪生君至予西皇城根寓所,云得冀察政务委员会确息,敌人欲捕抗日分子,开出一名单,予以办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民族意识于下层民众,久为日本特务人员所注意,名在前列。”[6]他在《西北考察日记序》中又说:“初意作短期游历耳,乃卢沟桥战事突起,敌人以通俗读物之宿憾,欲致予于死地,遂别老父孱妻而长行。东南既尽陷,予义不当返家,吾父不胜思子之情,含恨入地。吾妻万里相从,又旋里代我理父丧,病躯不堪其劳,亦撒手嘉陵江上。听永夜之鹃啼,涕涟涟而不止。”[7]
以常理推测,凡人对于故乡常见的景物,并不觉得其有观赏的价值,所谓“熟视无睹”也;但置身异地,同样的景物又成了思乡的蛊惑,即是“触景生情”。顾颉刚游历秦陇大地,多次使用“江南”或描写江南风景的词语(如“曲巷”)来描述所看到的景物,说明此时“江南”在他生活中的缺失。于是,他将西北偏于柔媚的风景,比拟“江南”,将自己置身于“江南”的风景中,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与慰藉。历代落魄文人,多有寄情山水,从自然的安闲淡定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乃人之常情。战乱逼仄,与人的惊慌无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河的沉稳自处,“溪山坐对两相忘”,是沉默的山水给予人的启示。作为“江南逐客”,滞留异乡,流连山水,类似“江南”的风景,一方面不断勾起他的乡思,但另一方面,使他在此地得到安慰——“榴红照眼忆乡关,已染胡尘不欲还。”“到处有山便有花,蓝红黄紫遍天涯。东方故旧如相问,马上行人不忆家。”但他也知道,即使陇南一代的景物如何近似“江南”,那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他月夜临泉,卧听风雨,泉声呜咽,风雨凄凄,象征他无法排遣的羁旅之思。1938年6月2日,顾颉刚在临潭过端午,恰遇“六月飞雪”,这一巨大的时令差异,又一次提醒他“江南逐客”的身份。于是,他马上在音乐中寻找一个“江南”的音调,以替代时令反差带给他的心理刺激:“听前院二胡声,其调则南方所习闻者也,佳节逢此,又兴思乡之感。”见不到杨柳依依的江南,那就在雨雪霏霏的西北,聆听“江南”。这即他所谓“于驰驱也则喜,于无归也则怆”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