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北襟黄河,与新乡的封丘、长垣隔河相望;南挟陇海铁路,与周口地区的扶沟、太康以及许昌市的长葛、鄢陵相邻;东与商丘市的民权、睢县接壤;西接省会郑州市的新郑和中牟。开封位于豫东大平原、黄河下游冲积扇的南部,界于北纬34°11′43″—35°11′43″,东经113°51′51″—115°15′42″之间,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1]
开封城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里的先民已能使用石斧、石铲、石镰垦殖土地,种植禾稼,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当时的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所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无私有、无剥削。夏朝时,据《帝王世纪》载,禹为了不与舜的儿子商君竞争部落首领之位,曾到浚仪躲避起来,而浚仪正是开封的最早称呼之一。可见原始公社后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封正因农业比较发达而形成城邑。公元前21 世纪,夏王朝的第七世帝杼把国都迁于距今开封东约20 里处的老丘,历七世约217年。夏王朝实行土地国有,首创计口授田的井田制。所以,开封一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井田制的地区之一。[2] 殷商时代(公元前18 至公元前12世纪),开封地区已经由游牧进入农耕,手工业和原始交换商业已经发生,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进入奴隶社会。[3]
春秋时期,开封一带属郑国领地,开封之名乃由距今开封城南50里处的启封古城嬗变而来。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命名启封。战国初期,魏国从安邑迁都于此,筑大梁城。[4] 魏国在都城大梁(今开封),开凿鸿沟,沟通了黄河、淮河、济水三条水系,开封的手工业相继兴起,既有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又有私营个体手工业户,特别是冶铸行业最为发达,不仅能铸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且能铸造锋利的武器。[5]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命王贲攻魏,王贲引浚仪水灌大梁,大梁城被破坏。秦灭魏后在此设浚仪县,属三川郡。[6] 秦统一六国之后,因大梁城濒临浚水,且曾称仪邑,置为浚仪县,启封亦为县治,同属砀郡。秦朝建立之后,依始皇三十一年所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开封一带让百姓自报占田数量,按亩纳税。而时距水淹大梁不久,开封一带衰败不堪,此时的开封水网紊乱,经济衰退,手工业亦长期处于中衰时期。[7]
汉代,浚仪县属陈留郡,它是楚汉相争时的要地,郦食其对汉高祖刘邦说:“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以此表明开封地理位置的重要,汉文帝时,曾封梁孝王于大梁,后因其地卑湿,迁至睢阳(今商丘),[8] 汉景帝时,避景帝刘启名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自此有开封的称谓。而浚仪、开封各为县治,不在一处,互不相干。开封县属河南郡,浚仪县属陈留郡管辖。西汉藩封数代梁王,都应以旧大梁城为都城,而实际上没有以此为都,原因皆是该地低洼潮湿,四野萧条。
三国时期,浚仪、开封两县均属魏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文帝封曹峻为陈留王,陈留郡改为国。[9] 之后,陈留又在郡与国之间互改数次。魏晋时期开封县属荥阳郡。当时开封在曹魏境内,由于曹魏实行屯田,五年中仓廪丰实,解决了军需民食。原本因战乱破坏而荒凉的北方地区,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区。尽管如此,时至魏晋时期,阮籍笔下的开封一带仍然是“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由这一派凄凉的景象,可见战乱对于开封破坏之大。[10]
东晋十六国时,由于征战不休,两县尽管归属多,但都是各为县治。
南北朝时,浚仪、开封两县先归南朝宋,后又归北魏。北魏分裂,东魏孝静帝在天平元年(534)设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浚仪县为陈留郡和梁州治所,开封县为开封郡治所。北朝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因梁州城临近汴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的开始,州治浚仪。浚仪和开封两县均归陈留郡管辖。
隋朝统一了南北,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实行州、县两级制。汴州直辖浚仪、开封等七县,浚仪县为州治。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恢复郡、撤汴州。浚仪县、开封县均属汴州荥阳郡,成为一般县治,[11] 但隋炀帝开运河、疏汴渠,通济渠由荥阳、汜水经浚仪入淮河,连接邗沟、江南河直达江浙,地处汴河要冲的开封,随着汴河的通航又逐渐兴旺起来。
唐高宗武德四年(621)设置汴州总管府,统辖四州,睿宗延和元年(712)开封县治移入汴州城内,和浚仪同为汴州附廓,原县治废除。从此浚仪和开封两县同在一个城市,开封市这个名字才和开封连在一起。
五代时期,由于开封扼汴水之喉,交通便利,梁、晋、汉、周相继在开封定都,号称东京。在此期间,土地的兼并和垄断之势非常猛烈,土地大量集中,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之官府的残酷田赋剥削,这些因素加快了农民的破产,中原地带尤为严重,每逢春荒战乱之时,人民大批死亡,“田无禾麦,邑无烟火者,将近十年”。而由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相继在开封建都,开封一带反而很快发展起来,到五代后期,由于人口增长很快,开封城周扩展为48里233步。[12] 在古都开封的历史上,曾有过重大贡献的,当首推后周世宗柴荣。他继位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改内城,扩外城,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道网,为以后开封取代长安和洛阳的重要地位开辟了道路。时人诗赞开封“珙树明霞五风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史书上也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13]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废周建宋,天下一统,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使开封从封建割据的一国京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建立后,置开封府,经历九帝共167年,这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浚仪县为祥符县。北宋在开封建都达160多年,更使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常住人口达150万左右,城周扩展为50里165步,开封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会。宋之开封设府,府之辖域称京畿,开封府辖16 县,浚仪(后为祥符)、开封为尉廓首县分管京城东南、西北。宋朝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当时开封“四水贯都”(即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京城四郊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尤其宋神宗时,王安石颁布《农田利害条约》鼓励农民发展田地灌溉,并利用黄河淤灌农田改良土壤。十年间,“淤京东、京西汴田九千余顷”,课民种树,桑枣各半,还举熟悉土地之宜、树艺之法的当县府农艺师,当时开封附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14] 北宋时期是开封历史的鼎盛时期。在汴州城的规模基础上,北宋王朝还对东京进行了大力扩充。[15] 全城共分三重:皇城、内城、外城,布局合理,建筑讲究,颇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极高水平。后来的金、元、明、清多为仿效和继承。现在的开封旧城区虽多为清末民初所建,但城内街道仍大致保留着北宋东京内城的布局。当时的东京,城廓宏伟,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文荟萃,人口达170余万,成为当时驰名中外的国际都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异常热闹,市内有许多繁华街市,商贾望族云集,南船北马如龙,中外贡购贸易十分活跃。由现存《清明上河图》可见当年东京繁华之一斑。它有跨长26米的虹桥,有高大的城门,有城市住宅和农村住宅等。[16] 东京不但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太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崇宁间最盛时有学生38000人。太学以外还有国子学、四门学、武学、律学、画学、算学、医学等学校,培养各种人才。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藏书8万卷,可见文化的发达。[17]
开封也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开封的手工业在这个时期极度繁荣,官办和私营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的工匠有8万多人,其特点是门类多、分工细、规模大,主要行业有军器、纺织、陶瓷、酿酒、制茶、雕刻、印刷等,如规模最大的军器制造业,拥有军匠4000 人,东西作坊有工匠5000人;在纺织业方面,不仅能织多种纺织品,而且仅为皇室服务的织锦院,就有织机100 张,织工400 余人,这时开封的手工业,由中衰到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极盛时期。[18]
金灭北宋后于公元1130年改东京为汴京。不久,在公元1137年设置汴京路开封府。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定开封为南京,改汴京路为南京路。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迁都南京,成为在开封定都的第七个朝代。
元朝于公元1291年在开封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下辖南京路,这是河南称省的开端,祥符县和开封县都属中书省、南京路管辖。以后元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开封由国都降为中原省会。元末农民起义军刘福通部曾定都汴梁,但仅有1年多的时间(1358年5月—1359年8月)。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攻下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管辖祥符等36县,开封县并入祥符县。朱元璋以开封地处中原,四方朝贡,原来打算在开封建都。在攻取元大都后,于同年8月又下令改开封为北京,至洪武十一年(1378)废除开封的北京称号,开封作为陪都长达10年。同年,朱元璋封其五子朱橚为周王,由其镇守开封,朱橚便在开封建周王府。在明代,开封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可见其繁荣。开封附近之朱仙镇,则因沟通东南,连接西北,商业日渐发展,到明末号称四大名镇之一,与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齐名。明末,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围城四个多月,官军决堤以淹义军,造成大水灌城,全城淹没,37万多人中得生者不及两万。大水过后,泥沙淤积,城池淹没,仅露城垛,蒿蓬遍地,历史名城因此毁为废墟。[19]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河南,仍如明代设河南省,省治开封府,辖四州三十县,祥符县附廓。[20] 在清代,开封的手工业开始出现名牌产品,如景文洲的汴绸、姚家的皮鞭、林景录的毛旱烟以及葫芦牌剪子、双王菜刀、老泰牌风箱、紫铜暖锅、酒油篓、金银首饰、木杆秤、漆器、毛笔等,但由于黄河数次灌城,手工业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1] 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对内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工业落后、经济残破、政治腐败、统治者昏庸,自嘉庆帝以后,清王朝日益衰落,农民起义不断(1853年5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占领开封禹王台,因大雨绵绵,攻城不克撤离西去)。
到民国时期,1913年2月,民国政府撤销开封府,将祥符县改为开封县,仍作为河南省省会,此外还将清末之开归陈许郑道改为豫东道,开封县也是道治,1914年6月改豫东道为开封道,辖38县。1927年国民党政权废道,实行省、县制,开封仍是省会。1932年国民政府为了“清乡”(剿共),于同年8月在河南省设置了11个行政督察区。开封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杞县,11月改驻郑县。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开封城,8月河南省政府将开封县(流亡)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不固定),1939年仍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日军于1938年8月根据驻开封日本陆军特务机关长的指示,以“开封维持会”为基础成立了伪“开封市临时市政公署”,10月正式成立,并作为伪河南省省会。1939年1月成立了伪“开封县”公署,属伪豫东道,伪县公署在市区,市、县互不相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开封市被撤销,开封县仍为河南省省会,属第一行政督察区。[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的近代工业开始兴起,开封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近代工业相较于内地其他城市有较多有利条件,但和沿海城市相比,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发展速度又比较缓慢。据有关资料记载:1888年建立的开封电报局,是开封市第一家近代企业,接着又有几家较大的官办企业建立,使开封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基础。据1920年前后的统计,全市有产业工人7000多人,手工业工人2000多人,另外还有推水工人、建筑工人、粪业工人、人力车工人14000多人,总计24000多人,占开封全市总人口的11%。开封最早的官办工业企业还有:1897年创办的河南兵工局,又称河南机器局,是全省最早的官办工业,也是开封市第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该厂有职工1100 多人,设有枪厂、子弹厂,以及铸工、木样、锻工、化铜炉、压铜片、维修等车间。1905年开始制造子弹,1917年仿造新式机关枪,并试制出威力较大的蛋式弹,1931年停办。[23]
民国时期,虽然当时的政府在口头上也讲要重视兴办实业,但由于政治腐败,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缺吃少穿,政治上无地位,生活上无保障,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近代工业和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因此遭受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社会上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建设开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兴办近代工业和发展手工业中,使开封的工业和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达7年之久,他们出于侵华战争的需要,从各方面进行管制,除个别行业有所发展外,多数近代工业遭到摧残,不少手工业被迫歇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开封的整个工业和手工业,都处于时兴时衰、时开时停的境地。古城开封,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会,但它也经历了无数次盛衰和起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间,历遭兵火黄水之祸,饱受水旱蝗汤之灾;加上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使开封逐渐衰落,工厂倒闭,经济萧条,广大人民群众挣扎在死亡线上。[24] 据1948年统计,全市机器生产和半机器生产的工业、手工业共有755户,其中百人左右的工厂仅有五六家,其余大多是小型作坊和家庭手工业户,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实质上讲,这时的开封基本上是一个消费性城市。[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