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以上大量的叙述我们知道,教育活动便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将教育活动当作一种社会活动和现象进行研究是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特点。假如教育活动是一个神秘的境地,那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法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学科,就是研究这个神秘境地的探险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视教育为一个研究领域,将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研究方法当作探索和研究教育活动的手段。以不同的学科视野看待教育活动,就像是用多棱镜去观察教育,得到的教育镜像也是千差万别的。如同每个人的人生各异,其在人生道路上领略的风景和收获也不尽相同。若单从与教育相关的学科上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因其研究对象都是教育活动,因此彼此之间的区别很小。但是,若单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来看,在其研究教育活动或现象时,研究的路径、方法和视角都不相同,对教育现象做出的解释也不相同,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因为他们各自的研究视角都很独特。所以说,并不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独特,才造成其与其他学科在研究结果方面的不同,真正的原因是研究视角存在差异。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没有被打上某学科“专用”的标识,只是在人们提出问题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其可以被教育社会学研究,也可以被其他学科研究。另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自己独有的,其他学科也能涉及。
正是因为不同学科都可以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也就造成不同学科的研究结果都带有明显的、属于该学科的学科意味。不同学科针对不同教育现象提出的问题不同,也就使得不同学科的学科意识和学科性质也不相同。
因此,若教育社会学固定了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并且坚守这些“研究领地”,那么其研究范围和眼界就很容易变得狭窄,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若一直无所改变,甚至会将教育社会学推入发展的恶化境地,丧失生存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自由化,去掉“独特”的标识,当然也不必担心这样做会使教育社会学失去学科合法性,由上述我们可知,这是不会发生的。同样,以教育活动作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不会使教育社会学丧失学科的合法性。
二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个学科讨论问题时的着眼点便是该学科的研究视角。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曾说,“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并使它成为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的东西,是社会学将人类行为看作是广泛的整体结构的要素”[8]。如其所说,从人与人、人与整体、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入手研究教育问题,也就是从社会行动入手研究教育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便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我们能够从屡见不鲜、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得益于我们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去思考和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即通过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问题。总结起来便是,在整个社会运转过程和群体生活中,把握和理解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的学习、发展,就是“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即教育社会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独特视角。现在,限制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问题,因为我国不够重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陷入“瓶颈”。若想解决教育社会学研究遇到的必要性、合法性问题,就必须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确立并体现出来。教育社会学在研究视角上,与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存在的实际差异都比较大,从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一)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抽象层次和研究对象,在谢维和看来,是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存在的两方面主要差异。
1.研究的抽象层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研究甚至是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中层理论”都有相当不错的体现,它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墨顿(Merton,R.K.)提出来的,在这个前提下,社会学逐渐开始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从而放弃了将社会视为研究对象的高度思辨的、不具体的勃勃野心。在对教育活动的研究中,现代教育社会学也由此将中观性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整体来说,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中观的学科,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一门宏观的学科。
2.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活动是它的研究对象;反过来看教育学原理,其是教育现象及其过程的一种最一般的规律,一般的教育现象是其研究对象。所以从研究对象这个层面来说,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是存在差异的。
(二)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
笔者在这里,将以杜尔凯姆的观点作为论述点来讨论,因其在《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对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做了比较,从而确立了教育社会学独一无二的研究视角。杜尔凯姆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科学的研究。其一,必须将那些已经得到选择、观察和证实的事实进行处理;其二,这些事实根据同样的范畴能够归类,即必须具有同质性;其三,科学家只是事实的表达者,而不是评判者,只能是为了公允地了解和表达事实才去研究这些事实。因此,杜尔凯姆认为,教育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
在杜尔凯姆看来,教育社会学为了方便寻找过去或现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要对这些现象展开描述,并将这些现象的功能和效果确立。总结来说就是,教育社会学以过去和现在为方向,以描述和解释“是”或“不是”为目的。反观教育哲学,其以未来为方向,以确立“应是”为目的。这是杜尔凯姆认为的,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在目的和方向两方面,比较有见地的区分。
杜尔凯姆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中,将教育社会学与人文主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人性都是同一的;可能有的是最佳家园的构成要素,是古典作家,尤其是拉丁作家的卓越之处。这是建立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以这两个假设为立足点,一个永恒主义的教育主张由人文主义者推演而出。而教育社会学不同,通过历史考察理解教育现象是其侧重点,目的是从中找到答案去解释人实际上是什么,以此为依据对人实施相应的教育。
在杜尔凯姆看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与教育哲学是不一样的:其首先是要给研究的对象下定义,将研究对象严格界定;其次是对之前热议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相关解释进行批驳;最后是真正从社会学视角去解释所研究的现象。
教育哲学为了将理想形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演绎推论出来,总是以基本的人性和理想人格的假设为出发点,以对现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为手段。因此,其具有显著的思辨性质,典型特征便是反思批评和演绎推理。值得注意的是,反思、批评以及以基本假设为基础的演绎推论,是一种很重要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哲学是否具有活力,甚至是否具有合法性,都是由其来决定的。因此,尽管在研究目的和方向上,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在学科价值上,并不代表着两者有什么高低之分。
(三)教育社会学与心理学
在解释教育活动或是教育现象时,教育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社会学一般认为,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个体的教育行为。而心理学认为,是个人自身的心理因素导致了个体的教育行为。简洁点说,就是两者的研究点分别是环境和个体。
1.以学生越轨行为研究为例
为考察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这里可以学生越轨行为研究为参考案例来讨论。在社会学家看来,造成某学校中学生越轨率比其他学校高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学生越轨的最主要原因是越轨行为得以发生、承受,还有需要改造的社会环境。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越轨行为。
与社会学家不同,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特性是导致学生越轨的主要原因,心理学上,一般将这种越轨行为看作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越轨。对个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是矫正越轨者个人行为的有效措施。
2.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例
本文也可以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参考案例,来对两种研究视角进行区分。社会学家认为,在同等的工作压力面前,某校教师出现倦怠现象比其他学校多的根本原因是外在因素,如学校的组织环境等。所以,社会学家强烈建议,要防范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入手至关重要。而心理学家认为,在同等的工作压力面前,在同一所学校里,只有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最直接、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和矫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是要提高教师的抗压、心理容忍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科恩(Cohen,A.)对此做出总结,认为社会学是“关于情景的理论”,而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理论”[9]。也就是说,教育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然而这只是针对目前来说的,各种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笔者相信,在教育问题,尤其是微观教育问题上,随着研究理论的成熟,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边界终将模糊。
另外,杜尔凯姆认为,在确立教育目的方面,能够给予我们帮助的,只有社会学,而心理学只会在选择教育手段时有所影响,却仍然少不了社会学的合作。这是其对社会学与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区别进行的阐述,体现在其著作《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们对两种学科研究视角异同的认识。
在杜尔凯姆看来,“教育并不局限于依照单个有机体的本性所指示的方向促使其发展,也不局限于显露那些只需要加以呈现的各种潜能。教育在人的身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10]。他认为,每个人都兼具个体和社会两种存在,教育的过程是青年一代系统的社会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以个体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存在。这是杜尔凯姆对心理学所认为的——人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是人们自身发出的渴求,教育对其施加的影响应该以个体本性指示的方向为准,从而实现个体各种潜能的凸显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确认。
确立审慎态度和限度范围,从而实现用心理学的数据,甚至是确定的方法来研究学校,这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学的辅佐。因为教育的目标是社会性的,也就决定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也必须具有社会性。因此,在杜尔凯姆看来,心理学所扮演的角色,只有在确定教育方法时才能体现其作用,而教育目标的确立,就只有社会学才能给出具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