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9章 “奸臣集团”横空出世

在前文谈及朱元璋收权时,我简略介绍过朱元璋集团内的四大派系。而在建国之后,按照大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所谓的四大派系到此时只剩下两派,分别是淮泗功臣集团和浙东士人集团。在台湾地区史学界,他们也赞成“四变二”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两个派系,他们的观点与大陆史学界有所不同。

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徐泓教授认为,在朱元璋身边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狭隘的“浙东士人集团”,只有一个“金陵游士集团”,大家所熟知的杨宪(山西太原人)和汪广洋(江苏高邮人)都是这个集团的人,刘伯温和宋濂也是这个集团的人。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朱元璋手下较为出名的浙东士人,无外乎刘伯温、章溢、叶琛、宋濂、朱升和胡深等几人。在朱元璋封赏功臣时,浙东士人中较为著名的只有刘伯温和宋濂还在,其他人都已经去世了。

可经过研究分析后我认为,无论是“浙东士人集团”还是“金陵游士集团”,其实都是伪概念。这两个集团或许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存在过,但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明朝建立之后,这两个集团就不约而同地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与淮泗功臣集团相抗衡的新集团,我称之为“奸臣集团”,其代表人物是刘伯温、杨宪和汪广洋。大家或许会感到奇怪,说杨宪和汪广洋是奸臣还可以理解,刘伯温盖棺论定就不是奸臣,你为什么要污蔑他呢?

事实上我说的“奸臣集团”和大家所理解的奸臣不是一回事。不知大家在看历史小说、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桥段:皇帝老了,便开始亲近宦官和奸臣,整天缩在后宫里和美女厮混。受宠的宦官和奸臣就开始瞒着皇帝祸害朝堂,若干正义之士被他们弄得妻离子散。后来朝堂上群情激奋,老皇帝幡然醒悟,然后把这些宦官和奸臣全部清理出局,朝堂上又重新变得岁月静好;又或者是群臣被整得鸦雀无声,宦官和奸臣开始自鸣得意,然后被幡然醒悟的老皇帝打翻在地,从此海晏河清。

在这个桥段中,好人就是群臣,坏人就是宦官和奸臣,庸人就是老皇帝,大家的脸谱戴得异常整齐。可只要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两个道理:一、没有纯粹的好人与坏人;二、利益集团的所有争端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什么是皇帝?很多受小说演义影响较深的人都认为,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能管得了他。这其实是标准的“刻板印象”。

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先后存在过的皇帝中,有很多都是“非正常死亡”。所谓“非正常死亡”,就是指自然病亡之外的死因,包括但不限于毒杀、叛乱、战死等因素。

由此可见,皇帝并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神圣角色,只是各利益集团的汇聚点,一旦各利益集团的汇聚点发生改变,这位皇帝就要跟着改变,否则,他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天下大多数人(主要是利益集团)的利益,那还有什么资格成为至高无上的领袖呢?但从皇权的角度来看,如果全天下人都这样想,那皇室的传承还怎么从一世、二世传至千世、万世呢?如果全天下人都这样想,民权思维岂不是要提前几千年诞生?

正因如此,当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皇帝通常都会选择亲近宦官和奸臣,并把权力授予他们。宦官和奸臣获得授权后心领神会,立刻动手替皇帝干脏活,也就是朝着利益集团开炮。皇帝呢?自然是一手搂着美女,一手拿着美酒,躲在后宫看热闹,并美其名曰“从此君王不早朝”。

如果宦官和奸臣没能成功打击利益集团,皇帝就会抢先一步,亲自干掉宦官和奸臣,并借他们的脑袋与利益集团展开新一轮的谈判;如果宦官和奸臣成功地打击了利益集团,皇帝则会尽可能地维持朝堂平衡。宦官和奸臣一旦想要跳出皇帝的控制,便会立刻遭到致命打击,皇帝会用他们的人头善后。

当这种事情发生以后,皇帝会沉痛地向大家表示:“朕受到了这些小人的蒙蔽,使得不少忠臣被害,这都是朕的过错啊!”群臣则会跪在地上感激涕零,表示皇帝终于恢复了曾经英明神武的样子,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开讨论会,要怎样表彰那些被宦官和奸臣迫害的忠臣,以及被害而死的忠臣应该享受怎样的殊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已经功盖三皇五帝,完全可以算作一代圣主了,可在他心中始终有一根刺。当初朱文正被陈友谅围在洪都打了八十多天,手下的淮泗老人居然敢用假传情报的方式逼自己救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在解决朱文正时,这帮家伙又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看着,谁也不敢乱发话,还算他们识相。

可这件事给朱元璋提了一个醒:如果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全都是这样“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那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向心力,自己这个皇帝会在顷刻间被他们架空。虽然这个可能性很低,但并不代表这事不会发生。朱元璋觉得自己在世期间,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但等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继位之后呢?谁敢保证朝之堂上这帮官员不会反客为主?

出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就开始有目的地分化、拉拢官员们。我为什么说“浙东士人集团”和“金陵游士集团”都是伪概念呢?因为单凭这两个集团,根本就没有资格与淮泗功臣集团相抗衡,双方的体量差距太大。他们之所以看上去能够和淮泗功臣集团针锋相对,只因为有一位巨无霸站在了他们的背后,而这个巨无霸的名字叫朱元璋。

有朱元璋当后台的“浙东士人集团”和“金陵游士集团”,就像获得了皇帝授权的宦官和奸臣,他们自然就成了历史桥段中的“奸宦集团”,只不过朱元璋并不打算抬高宦官的地位,所以我不称他们为“奸宦集团”,只称“奸臣集团”。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种奸臣,只是被朱元璋推到前台和淮泗功臣集团打擂台而已。

或许有人会问:“朱元璋让他们收拾谁,他们就收拾谁,刘伯温他们怎么这么没骨气呢?”这话问得其实有些多余,能在朝堂上混的,谁也别瞧不起谁,大家都是为了功名利禄来的,刘伯温并不高人一等。真正不愿弯腰的人倒是有,不过他们都被清理出局了。

明初有一个名叫高启的人,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与刘伯温、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也是明初“吴中四杰”之一,更是“北郭十友”之一。

对于这样大名鼎鼎的才子,朱元璋是喜欢得不得了,要是高启能为自己所用,那么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收拢天下读书人的心。但高启这个人清高惯了,玩不来朝堂上的那套弯弯绕,朱元璋不停地邀请他出仕,他却总是干不了几天就辞官。后来朱元璋改变策略,先召高启入朝参与纂修《元史》,并暗示主修《元史》的宋濂找机会多跟高启接触,多给他“掏掏耳朵”,让他学学人家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别总通过辞官的方式推卸责任。宋濂自然得照办,但高启依然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

在封赏功臣之前,朱元璋本打算将高启放到户部担任右侍郎,可高启一再推辞,表示自己无意为官。朱元璋勃然大怒,你这副清高样子是做给谁看的?真以为我离了你高启就无人可用?于是他立刻把高启打发走了(赐金放还)。

没过几年就有小人诬告高启有反心,并说他曾为张士诚鸣不平。当朱元璋得知这一奏报之后,立刻就认定高启居心叵测,判了他一个残酷的腰斩之刑。看这高启的下场,以后谁还敢清高呢?

第一个替朱元璋上场博弈的自然是刘伯温。早在1368年,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刘伯温就与李善长发生过冲突。除了御史中丞,刘伯温还是太史令,这个职位自夏朝时就有了,其主要职责本是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和撰写历史,但到明朝时,撰写历史这一项已经被移除了。换言之,刘伯温的这个太史令有些像我们今天的气象局局长。

据说刘伯温查出一个名叫李彬的官员贪赃枉法,数额非常巨大,情节特别恶劣,他就打报告给朱元璋,希望能够将李彬就地正法。而李彬是李善长的得力部下,他希望能保下李彬,所以就向朱元璋求情,说李彬跟了自己这么多年,能不能网开一面。南京这边好久没下雨了,如果仁君施仁政,说不定会感动老天爷普降甘霖呢。

刘伯温在旁边听到这话,立刻表示自己才是专业的太史令,老天会在什么时候下雨自己最清楚,并同时对朱元璋说:“只要杀了李彬,老天就会降雨。”

刘伯温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除了大家总拿他和张良、诸葛亮相比,还在于刘伯温在天文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后世附会了一本《烧饼歌》,使得刘伯温和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一样,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预言大师。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杀李彬必降雨”只是一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证明刘伯温精通天文,并不怕开罪李善长。实际上杀李彬确有其事,但内幕要复杂得多。

大凡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第一个因贪赃枉法被杀的总是偏远之地的人,因为建朝之初的法令极其严苛,皇帝瞪大了双眼等着抓典型,离得越近越警觉,这时候只有傻子才会上赶着送人头。李彬贪赃枉法当然不是被诬陷,这人一向胆大,因为他在大明建国之前就干过不少类似的事。如果李彬贪污是个人行为,那么他有多少条命都不够死的,可李彬背后站着李善长,那说明他通过各种方式攫取的财物,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淮泗功臣集团各位大佬的腰包。换言之,李彬就是淮泗功臣集团的白手套。

李彬这种人,大明有且不止一个,朱元璋最初并没有过分干涉,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李善长等人有事没事就逛个青楼,喝个花酒,这都是要花钱的,朱元璋通常都是假装看不见,只要不太过分就行。但随着朱元璋对淮泗功臣集团的态度转变,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既定方针自然也会逐渐改变。李善长居然敢出头为李彬说情,证明他并没有把握住朱元璋的转变,还以为刘伯温这个二愣子只是胡乱攻击,不慎把自家小弟给逮住了。可当朱元璋眼珠子一瞪,从口中蹦出一个“杀”字后,李善长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妙。小小李彬死不足惜,可如果陛下调转矛头,追查李彬的后台怎么办?这些事他早就知道,拿着已有的证据来抓人,那不是一抓一个准吗?

李善长开始惶惶不可终日,但猜想中的雷霆风暴却并未降临,朱元璋将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除了李彬被当成典型处决,这个案子并没有牵连任何人。朱元璋惩处李彬的目的是为刘伯温树立威信,也是为确保刘伯温可以化作自己手中的刀刃,看谁不顺眼就杀谁。

刘伯温是个有脑子的人,他知道给皇帝当刀和群臣打擂台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始终表现得像个二愣子。群臣违法我就收拾他们,皇帝犯错我也直言不讳。

在刘伯温的影响下,御史台的各位言官个个化身疯狗,看到有不对的地方,冲过去就是一顿狂撕乱咬,管你是文武百官还是当朝皇帝。

久而久之,这帮言官引起了公愤。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文武百官便站出来围攻刘伯温,意思就是告诉朱元璋:你要找代理人站在前台争权夺利可以,但别玩得这么过火,你看刘伯温手下那帮家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再这样下去,咱们所有人都不得安宁了。

刘伯温在下面折腾得欢畅,朱元璋在上面做着思量。随着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冲突加剧,朱元璋也发现了问题:刘伯温花招多,下手狠,战略制定得不错,但战术缺乏变化,总喜欢直来直去。这种人或许可以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打开局面,可一旦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刘伯温就容易着急上火。再加他有一股子书生意气,拿他当枪使,他难免会有所怨言。

现在群臣追着朱元璋讨要说法,老朱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刘伯温。你批评他吧,他会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自己的职责;你支持他吧,那以后朝堂上真就是永无宁日了。

刘伯温眼看双方为难,也知道自己用力过猛,让皇帝难做了,于是顺势向朱元璋提出:“我妻子刚刚故去,您看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呢?”朱元璋一想也对,眼下的局势并不利于刘伯温发挥,先让他回去醒醒神也好,自己再物色一个人接替他。就这样,洪武年间的第一次党争,因刘伯温辞官而暂且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