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0章 愈演愈烈的党争

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大明刚建国没多久,朱元璋威望日盛,李善长等人怎么敢没事招惹朱元璋,以至于把老朱逼得没辙,愣是要学历史上那些危机感十足的老皇帝,弄出一个“奸臣集团”打擂台呢?

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些错怪李善长等人了,就是借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招惹朱元璋啊。只不过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触动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朱元璋小时候父母兄长皆因病饿而亡,那些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却依旧岁月静好,这就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无法根除的印象:官僚和富商都不是好东西,这些家伙全部杀光也没什么冤枉的。

得天下之后,朱元璋成熟了许多,知道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某个群体,只要手段得当,任何人都是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帝。朱元璋曾私下点评过元廷诸位皇帝,他认为是内讧大大削弱了元廷的实力,虽然元廷也曾出现过有能力的皇帝,但他们手中没有权力,很多构想无法实现。

在朱元璋看来,官僚集团和士绅集团有着天然的联系,只要机会得当,他们一定会达成联合,排挤一切不利于他们发展的存在。而最不利于他们发展的存在,就是自己这个皇帝。在建国之前,李善长主要负责后勤军需物资的调动,以及辅助朱元璋做好人员调配。他有大量与官僚集团、士绅集团接触的机会,但那时天下未定,他还会想着以打天下为重。可现在元廷已经被北伐大军赶到了漠北,根本无力再对中原大地造成威胁,在那些功臣们看来,明朝已经稳如泰山,是时候分蛋糕了。

就这样,朱元璋发现了一个奇景:李善长等人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自己却只能巴巴地等着他们给自己送奏报。这还了得?天下是我老朱家的,要分也是在我们家族内部分,顶多赏点给你们就是了,你们怎么能自己动手拿呢?

皇帝最忌大权旁落,而朱元璋则更为敏感。虽说李善长等官员依然是按照组织程序在办事,但朱元璋觉得这是淮泗功臣集团和官僚士绅集团逐渐合流的标志,而李善长则成了他们双方共同的代言人。这才是朱元璋抬出“奸臣集团”与李善长打擂台的主要原因。他痛恨那些害死他父母、兄长的凶手,绝不允许他们换一身皮又在新王朝继续当“人上人”。

刘伯温没能领会朱元璋的用意,或者说不愿领会朱元璋的用意,所以他很快就辞官了。没有刘屠夫,大家也不能吃带毛猪,于是另一个人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他的名字叫杨宪。

我在前文说过,杨宪是山西太原人,一直在朱元璋的元帅府里听用,可以算是朱元璋的“近人”,甚至比徐达等人还近。徐达他们是朱元璋的发小,大家知根知底、关系莫逆,可这些人常年领兵在外,对朱元璋这十几年的变化并不十分了解。杨宪虽然没有跟朱元璋一起长大的交情,但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朱元璋,他把这位领袖的脾气琢磨得十分到位。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将张士诚所占据的地盘更名为浙东行省,在委任外甥李文忠总管浙东行省的军务时,也将杨宪外放为李文忠的属官,总揽政务。临行前,朱元璋对杨宪说:“李文忠年纪小不懂事,浙东行省一应政务都在你手,干不好我就收拾你。”

在称帝之前,朱元璋对文人总是客客气气的,却唯独对杨宪是一副“主子对待家奴”的态度。这更说明一点,在朱元璋看来,杨宪是值得信赖的自己人,对他不用玩那么多虚礼。杨宪也非常清楚,朱元璋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干脏活的酷吏,所以他在李文忠身边工作时,很多时候都是“对人不对事”。

久而久之,李文忠有些忍受不住了,他心想:(淮泗人)都说你杨宪不是个好东西,一开始我还不信,现在发现你果真不是个好东西,整天搞三搞四,留你在我身边有何用?正当李文忠打算向朱元璋请求调走杨宪时,却发现自己身边几个用得顺手的儒生(屠性、孙履等人)都消失不见了。李文忠觉得奇怪,便向手下人打听,才知道杨宪专门挑了一个自己不在的时候,冲进府来把他们全给抓走了。

怒气冲冲的李文忠立刻动身去找杨宪,非要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不可。谁给他那么大的胆子,竟然敢冲进我的府邸抓人?

李文忠的到来并未使杨宪感到诧异,他只是好整以暇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任由李文忠在自己面前破口大骂。眼见李文忠骂累了,杨宪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从怀里拿出一封信递给他。李文忠接过一看,当时汗就下来了。这封信是朱元璋写给杨宪的,他在信中责怪李文忠不识大体,只知道耍小孩子脾气,不配合杨宪工作,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在信的结尾,朱元璋还对杨宪好言安抚,希望他能够尽职尽责,自己早已授权,杨宪可以在浙东行省便宜行事,发现危险立刻铲除。

就在李文忠愣神的工夫,杨宪的手下递上来几个布包裹,并在杨宪的示意下打了开来,里面正是从李文忠幕府消失的几位儒生的脑袋。李文忠站在旁边一言不发,杨宪则缓缓走下堂来,围着几位儒生的脑袋转了几圈,末了微笑着对李文忠说:“李右丞还有其他事吗?如果没事的话,我就不奉陪了。”

事已至此,李文忠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只得失魂落魄地往外走,短短十几步路走了好长时间。没过多久,李文忠被调离浙东行省。

杨宪就是这样一个狠人,他唯一不敢得罪、不敢违逆的人是朱元璋,除此之外,杨宪无所畏惧。在刘伯温辞官之后,朱元璋便把杨宪安排在了御史中丞的位置上。

很多人都说,杨宪之所以能成为御史中丞,是因为刘伯温的力荐,实际上大错特错。刘伯温与杨宪虽有一定的交情,但并不深,双方既不是乡党,也都不是那种喜欢经营同僚关系的人。刘伯温之所以不喜欢经营同僚关系,是因为他为人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被人攻击成结党营私,因为他毕竟是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中丞。

杨宪之所以不喜欢经营同僚关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给朱元璋干脏活的人,万一和某位同僚关系近了,朱元璋又命令自己除掉这位同僚该怎么办呢?杨宪不但不喜欢经营同僚关系,更是习惯性地得罪人。前文在写韩林儿之死时,我说过杨宪和廖永忠发生争吵的事。其实和杨宪发生过争吵的远不止廖永忠一人,整个淮泗功臣集团几乎没人不讨厌杨宪,就连一些非淮泗阵营的人对杨宪也没什么好感。只不过杨宪是朱元璋的近臣,各位大佬无论怎么看不惯他,都只能憋着。

当朱元璋把杨宪放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上时,杨宪立刻明白了领导交给自己的新任务:这是要我继续完成刘伯温未竟的事业,把李善长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是的,朱元璋虽然打算动一动李善长,却并不准备将他“一棒子打死”,所以杨宪的工作就是不断找碴,逐渐将李善长身边的人全部剥离,然后换上新人——与官僚士绅集团无太大瓜葛、无条件效忠并服从朱元璋的新人。

这份工作的难度是大了点,但对杨宪而言也不难完成。李善长虽然厉害,但他显然还没资格与朱元璋相比,双方差了好几个档次呢。杨宪背后有朱元璋撑腰,李善长又能有何作为呢?很快,李善长及其主要部下的黑料就成堆地摆在了朱元璋的案前。

朱元璋看到这些材料,那是开心得放声大笑。他并不会立刻把这些材料全部公之于众,也不会马上清算围绕在李善长身边的那些人,毕竟此时的大明刚建立没多久,北方的徐达等人还在收拾元廷,自己不能把事情做绝。所以朱元璋立刻发布一封调令,将杨宪调往中书省任职。

在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与杨宪在私下有过单独沟通,他希望杨宪在中书省好好干,并给杨宪画了一个大饼:只要你干得好,我就把李善长撤了,换你来。杨宪得到允诺自然是兴奋异常,他把这种状态带到了日常工作中,竭力向朱元璋证明,重用自己绝对是英明且正确的,他不仅整人是把好手,治国一样不含糊。

杨宪在中书省具体干得怎么样呢?正史无记载,野史则有“风波悉平”的说法,也不知道是说杨宪停手不折腾了,还是说杨宪进入中书省继续折腾,使得整个中书省“悉平”。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因为杨宪是绝不敢和朱元璋对着干的。

朱元璋真打算用杨宪取代李善长吗?当然不是。朱元璋把杨宪放到中书省的做法,就是想着在中书省内部营造出一个“双头政治”的格局,让李善长和杨宪一边竞争一边为国效力,这样的工作环境才是真正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才不容易滋生官僚做派。

如果杨宪能够制衡李善长,那自然是好事,如果杨宪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还可以再度穿上酷吏的外衣重操旧业。反正中书省不可能让李善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是朱元璋的底线。

杨宪高高兴兴地到中书省上任了,李善长能没有反应吗?杨宪刚进中书省没多久,李善长就为他准备了一份别开生面的见面礼。他在朱元璋面前弹劾参议李饮冰和杨希圣,说他们欺上瞒下,贪赃枉法。

李善长到底老辣,这两个切入点选得非常好。李饮冰这个名字在前文中提到过,就是他向朱元璋汇报了朱文正的种种不法行为,朱元璋以此为由,圈禁了朱文正,最终导致朱文正抑郁而亡;杨希圣这个名字倒是还未提及,但他的哥哥杨宪在本章中出镜率极高。

朱文正是淮泗功臣集团认定的“备用领袖”,李饮冰揭发朱文正,这种做法大大地得罪了淮泗功臣集团。他们虽然不敢在朱元璋收拾朱文正的过程中做点什么,但他们却敢在事后用各种办法报复李饮冰。

最初,朱元璋虽然拿下了朱文正,但对淮泗功臣集团却并未多加追究,毕竟培养“备用领袖”也是朱元璋自己的决定,淮泗功臣集团顶多就是和朱文正热乎了一点,也不算出格。可随着朱元璋先后启用刘伯温和杨宪,对着李善长穷追猛打之后,终于惹来了李善长的反击。李善长弹劾李饮冰,就是打算把整个淮泗功臣集团绑上自己的战车,其意思就是:这个人捏造各种“莫须有”的罪证栽赃陷害朱文正,现在我参了他一本,大家是什么意见?

李饮冰本人并不干净,贪污受贿等各种手段同样驾轻就熟,用大道理来说,李善长并没有做错。如果朱元璋死保李饮冰,那么李善长就会为死去的李彬说话,李文忠也会为死去的儒生说话,大家翻起烂账来,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朱元璋对李饮冰感觉如何,史书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但应该没什么好恶,因为李饮冰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亲近关系。在拿下朱文正的过程中,李饮冰就是个工具人,或者说他看出了朱元璋对朱文正的杀机,于是大胆地做了一次政治投资,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对李饮冰被弹劾一事感到愤怒,因为这人站在自己这边,没过多久就受到了报复。这次没能保护好李饮冰,如果将来自己还打算对某人动手,还会有人像李饮冰这样,站在自己这边吗?

政治家总是会权衡利弊,所以朱元璋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弃李饮冰,因为为了他和李善长等人直接开战并不值得。至于杨希圣被弹劾,那更是李善长的打击报复,意思是:你哥哥杨宪整天抖我的黑料,现在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陛下看看你的黑料,不知道你哥哥此时的脸色如何。

这一手对朱元璋来说伤害不大,因为朱元璋对杨宪的定义就是干脏活的酷吏,什么贪污、腐败都可以放一放,只要脏活干得好就行,更何况还不是杨宪本人贪污、腐败。

但对杨宪来说,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酷吏最终的宿命是什么?答案是不得好死。西汉的郅都和张汤,唐朝的周兴和来俊臣,那都是大名鼎鼎的酷吏。他们中谁有好下场?如果朱元璋肯花大力气保下杨希圣,杨宪自然会感恩戴德,可朱元璋连李饮冰都没能保下来,又怎会尽力保杨希圣呢?就这样,李、杨二人被罢免了官职,甚至遭受了肉刑。李善长扳回一城。

看到弟弟杨希圣的下场,杨宪的心拔凉拔凉的。皇帝只是派人来安抚他,表示杨希圣的结局不会影响他自己的未来。可朱元璋越是这样说,杨宪就越是害怕。杨宪心想:“现在还用得着我,所以好言安抚,等哪天用不着了,我肯定也像李、杨二人一样。我替你干了那么多脏活,得罪了那么多人,当你决定不再保护我时,我肯定会被李善长他们给撕成碎片的。”

本来呢,杨宪对自己酷吏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可在他进入中书省之后却产生了不该有的妄想。朱元璋希望抬高杨宪的地位,用以制衡李善长,可杨宪却相信了朱元璋的允诺,居然真以为自己有取代李善长的那一天。

弟弟杨希圣出事之后,杨宪觉得四周都是满满的恶意。如果是在公司里干活,遇到这样刻薄寡恩的老板,我们就该收拾包袱准备辞职了,因为跟着他干实在是没什么安全感。但对杨宪来说,他的老板是皇帝,就算辞职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他替朱元璋干了那么多脏活,现在突然退出说不想干了,届时恐怕不等李善长等人动手,朱元璋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他。

思前想后,杨宪决定孤注一掷:既然你不认为我有让你死保的价值,那我就加快步伐,整个大新闻出来让你看看我的能力。至此,杨宪不再以“迎合朱元璋的心意”为目标,而是以“如何破局”为使命,他和朱元璋的默契渐渐消失了,原本勤政的杨宪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那个辣手杀儒生、坐镇御史台的酷吏。

李善长感受到了杨宪的咄咄逼人,他觉得眼下再与杨宪死拼颇为不智,于是便求见朱元璋,泪眼婆娑地表示自己得了重病,实在无力在中书省继续干下去,杨宪年轻有为,由他来辅佐陛下,我大明必然千秋万代。

看到李善长的这番表演,朱元璋先是一愣,后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李善长以退为进,自己却不得不同意,一来他的确有病在身,二来他长期担任自己的重要助手,如果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突然倒下,局势或许会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杨宪的变化也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他知道症结在哪,但无论是李饮冰还是杨希圣,现在都不能翻案,不然会落下话柄。与此同时,朱元璋对杨宪也有不满的情绪:自己根本没打算动他,杨希圣也只是被免官,如果杨宪能够在中书省起到重要作用,逐步淡化李善长的影响,届时随便找个由头,重新给杨希圣一个全新的未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你杨宪却在这种时候给我耍小性子,这是要干什么呢?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朱元璋批准了李善长的辞呈,并嘱咐他安心养病,等病好之后立刻回来,大明少不了像他这样的栋梁之材。

李善长退了,他留下的左丞之位由谁来接替呢?杨宪巴巴地望着。在他看来,这是朱元璋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才有了李善长辞职这件事,只不过是用“生病”做借口,让大家面子上好看一些。现在李善长离开了,就该由自己接任左丞,成为中书省的新领导。

可结果却出乎杨宪的预料。朱元璋将杨宪提拔为右丞,左丞之位却由汪广洋接任。汪广洋此人善诗文,性格保守,并不是很好的左丞人选,朱元璋把一个不适合当左丞的人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是隐晦地向杨宪释放善意:我把你放到中书省,是让你去做事的,而不是让你去整人。你因为弟弟杨希圣的问题心怀不满,这个信息我收到了,不过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官运亨通,就没有人敢伤害杨希圣,将来他有的是机会。你觉得李善长碍事,现在他也走了,汪广洋就是个书呆子,他不会挡你的路,你安心做事就行,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应该说,朱元璋提拔杨宪为右丞,就是补偿他在“杨希圣事件”中所受到的伤害,而提拔汪广洋为左丞,则是警告杨宪收心,好好为大明服务,努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将来总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换言之,汪广洋这个人政务能力一般,在左丞这个位置上也注定干不长。如果杨宪能够很好地团结汪广洋,双方群策群力把中书省良好地运转起来,自然就更容易通过朱元璋的考核。杨宪想取代李善长,就不能只知整人而不知容人。

杨宪此时只有四十九岁,尚未知天命,他还有大把的时间迎接光明的未来,可他经历过杨希圣被免官的事件之后,似乎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任凭朱元璋如何暗示,杨宪都是两眼一闭,假装没看见。

汪广洋到任之后,立刻就遭受到杨宪的各种刁难。据史书记载,汪广洋到任一个月左右,什么事都没办成,左丞本在右丞之上,可中书省什么事情都是右丞杨宪做主,哪怕汪广洋做过批示的文件都要在杨宪那里过一圈。汪广洋在中书省成了吉祥物,心里老不痛快了。闲来无事时,他就经常与身边一位名叫刘炳的侍御史抱怨,大概是觉得此人比较投契。汪广洋抱怨的内容也不难猜,无外乎就是骂杨宪为人霸道,把整个中书省当成自己私有物之类的言论。

对此,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你杨宪把汪广洋架空到这个地步,人家骂你两句怎么了?按照汪广洋的能力,如果能有一位像李善长这样的长者带着他熟悉一下工作,说不定还能勉强干下去。现在倒好,迎接汪广洋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杨宪的背后黑枪,你叫人家怎么想呢?

令汪广洋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那位“知心听众”刘炳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侍御史,而是受杨宪指派,潜伏在汪广洋身边的间谍。汪广洋的抱怨言辞,被刘炳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并及时呈报给了杨宪。杨宪拿到这份记录之后大喜过望,要求刘炳签字画押,然后立刻去找朱元璋。他跟朱元璋反复强调汪广洋懦弱无能,正经事干不成光会拖后腿,自己不跟他计较,他却要在背后散布谣言中伤自己。

朱元璋看到这份记录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汪广洋来见自己,并让杨宪将刘炳带过来当场对质。

杨宪接到命令后,做出了他这辈子最糟糕的一个决定。他没有把刘炳带到朱元璋的面前去对质,而是杀了他灭口。当朱元璋得知刘炳的死讯后,阴沉着脸久久没有吭声。杨宪在下面大声斥责汪广洋心狠手辣,居然痛下毒手杀害同僚。汪广洋则是一脸无辜,不停申辩。当杨宪拿出那份由刘炳提供的谈话记录时,汪广洋的声音也小了,只是一个劲儿地表示自己没有杀人。

朱元璋就在上面冷眼看着,他突然发现杨宪这个家伙是这样讨厌,这样无耻,这样无能,这样没有担当。汪广洋是个书生,杨宪是个酷吏,刘炳是被谁杀的,这有什么疑问呢?你杨宪把我当傻子,自以为能把我玩弄于股掌之中?好,既然你这么喜欢玩弄权术,那我就找个人陪你玩玩。

打定主意之后,朱元璋立刻痛斥汪广洋,并将他罢官赶回家乡。但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赶走汪广洋的理由并不是他散布谣言和涉嫌杀人,而是说他不孝。长期不在母亲身边尽孝,你到底是儿子还是狼崽子?汪广洋无言以对,只得回家陪伴母亲。

赶走汪广洋之后,朱元璋表示杨宪有功,当即任命他为左丞。杨宪自鸣得意,以为终于改变了朱元璋的看法,他终于不再将自己视作一条随时可以抛弃的狗,而是真心实意地将自己当成得力助手看待。

然而没等杨宪高兴多久,朱元璋就亮出了自己的撒手锏:调太常少卿胡惟庸至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胡惟庸是何许人也?他也是淮泗功臣集团的一分子,渡江之前就投靠了朱元璋,但一直不受重用。究其原因,还在于李善长特别喜欢胡惟庸,一直把他留在身边听用。朱元璋只知道胡惟庸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但朱元璋一直没怎么提拔过胡惟庸,打天下的时候事情又太多,以至于朱元璋逐渐都淡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

当初李善长因病辞职时就跟朱元璋提过,如果中书省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可以考虑把胡惟庸弄过来收拾残局,他有足够的才干和智慧。看到杨宪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朱元璋立刻想起了李善长的话,决定把胡惟庸放到台前和杨宪斗。

胡惟庸是怎么和杨宪斗的呢?史书没有记录具体过程,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胡惟庸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调任中书省,杨宪于同月被杀。就我推断,虽然朱元璋已经下决心收拾杨宪,却并未打算弄死他。杨宪对自己是忠诚的,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杨宪之所以会一再行差踏错,是因为他太想证明自己,也害怕自己的忠诚得不到回报,以至于搞得朝堂失衡。基于朱元璋的想法,杨宪应该受到严惩,否则无法服众,但最多也就是判个流放边疆,自己命人仔细看护他就是,将来或许还有能用上他的机会。可由于事态发展过于迅速,以至于朱元璋想插手干预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杨宪被杀的结局已难以改变。

胡惟庸固然精明能干,但他绝没有能迅速将杨宪置于死地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宪之所以会死,李善长肯定在背后下了大力气,甚至整个淮泗功臣集团可能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朱元璋决定启用胡惟庸时,李善长或许正在家中仰天大笑,以为朱元璋终于服软,于是决定以最为凌厉的方式为杨宪收尾。殊不知,正是由于杨宪的速亡,使得朱元璋对李善长,乃至整个淮泗功臣集团的猜忌更重了。

杨宪被杀一案可以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此之前,刘伯温和李善长之间的争斗就已经有擦枪走火的趋势,是朱元璋拢住了局面,并用更适合这项工作也更听话的杨宪取代了不太好把控的刘伯温。可在一系列的阴差阳错之下,杨宪居然把争斗程度升格了好几档,这也为洪武年间的多次政治事件定下了一个基调:只要翻了脸,就往死里整。最初只是臣子们这样做,后来朱元璋亲自下场,导致几百几千乃至数十万的官员被杀。这个结局,其实早在洪武三年七月某日的那个下午,杨宪被开刀问斩时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