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8章 封赏功臣

1370年十一月,随着元廷新君元昭宗退守和林,明朝的正统地位已基本稳固。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为犒赏满朝文武,准备大封功臣,用黑话来说,就是朱元璋打算给各位英雄好汉排个座次。

排座次这种事很难做好,因为总会有人嫌自己获得的封赏不足,做的官也太小了。即使是开国皇帝亲自出马,也没办法令所有人都感到满意。比如说刘邦在封赏功臣之后,很多人对这个结果不满意,本打算秘密串联逼刘邦重新封赏,谋划失败后又满腹怨言,经常在喝醉酒之后放声号啕,甚至拔剑砍大殿上的柱子;比如说李世民在封赏功臣时,史书的原文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恭甚至因为一个座位的问题和别人打了起来,李道宗(李世民堂弟)上去拉架,被尉迟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点没把他给打瞎。

刘邦和李世民那都是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他们都很难搞定的事情,朱元璋就能搞定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也是搞不定的,肯定会有人觉得自己获得的封赏不足,官位太小。可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封赏功臣几乎没引起什么争议,大多数人都对封赏结果感到满意,认为朱元璋做事非常公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他是怎样论功行赏的。朱元璋最先封赏的是公爵,一共有六个人获此殊荣,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这六人都是在渡江之前就追随朱元璋的老人,无一例外地属于淮泗集团。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六人里面并没有纯粹的文职官员。

徐达、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四个不用说,全都是能征善战的宿将,恐怕字都认不得几个,说他们是文官,恐怕得笑掉好多人的大牙。常茂是二代,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他爹常遇春也与上述四人成分一样。在这六人之中,勉强能与文官挨着边的,就是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他没有单独领兵出征的记录,一直待在后方兢兢业业地做着后勤工作,是朱元璋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大管家。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李善长虽从未领兵出征,但在朱元璋事业刚起步时,向来是他自己带着一支部队冲锋在前,李善长则带着另一支部队看守大本营。后来随着朱元璋实力的逐渐增强,他几乎不再亲自带兵出征,而是留守大本营,分摊了李善长的这部分工作,可只要涉及重大的军事行动,高官会议必然有李善长列席。在朱元璋未称王之前,他办事的地方都叫大都督府或元帅府,李善长则兼领府司马,也是一个军职。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是一个允文允武的全才,资历老,威望高,由他做第一功臣最合适。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不需要李善长负总责了,他只要把政务这一摊管好就行。

在封过六个公爵之后,朱元璋又封了三十个侯爵,在这批人里面,比较著名的有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耿炳文、吴良、吴桢、廖永忠、朱亮祖和傅友德等。在这批人当中,淮泗集团照样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都是武将,文臣寥寥无几。其中汤和属于资历比朱元璋还老的人,当初还是他写信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投奔郭子兴,可以算是朱元璋的领路人。但汤和这个人老成持重,开拓不足,守成有余,所以朱元璋长期把他放在常州防备张士诚,各路征战几乎没他的份儿。当朱元璋需要北伐时,又把汤和放进了北伐军,结果长期守城的汤和极不适应,明军第一场惨败就是由于他指挥失当所致,这也影响了汤和最终的地位。汤和没能在朱元璋首次封赏功臣时成为公爵。

封过侯爵后,朱元璋最后又封了两个伯爵,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伯温。这两位可是名副其实的文职官员,而且都不属于淮泗集团。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在分封功臣时心里总想着自己的老乡们,而对汪广洋和刘伯温等后来投降的非淮泗人如此冷遇,简直就是土财主的做派啊!这种人是怎么团结大多数,成就大业的呢?

如果不长前后眼,这个说法肯定是正确的,但看看朱元璋在称帝后杀过的功臣,几乎都是这帮淮泗老乡,可见朱元璋在捍卫皇权时,根本不会管你是不是他的老乡,一律照杀不误。对于朱元璋这种人而言,他真会在封赏功臣之时故意抬高淮泗集团的地位,最终导致怨声载道吗?我的答案是不会。朱元璋这样做,就是因为他洞悉了前朝因分封导致怨怼的原因——真正对封赏结果表示不满的大多是武将,最容易因此惹出事端来的还是武将。就算朱元璋怠慢了文臣,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为文人讲究“风骨”,什么不畏强权、淡泊名利、正气凛然、不失傲骨等都是文人的做派。如果一个文臣整天怨声载道地表示自己的功劳非常大,皇帝却如此不公,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封赏,皇帝就可以直接拿大道理来压他:你们这帮读圣人书的家伙,怎么也和那些当兵的大老粗一个德行?枉我把你们当作高人隐士来对待,没想到你们也是俗人一个!就你们这样,有什么资格瞧不起那些没文化的人呢?

真要是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你说那些文臣该怎么回答呢?难道非要继续争论下去吗?那么好,皇帝完全可以坐下来和他们好好辩论一番:“你说自己功劳比某武将大,请问你的论据在哪?”武将的功劳大,这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说某场战役,武将甲攻下多少地盘,杀死多少俘虏;武将乙接到同样的任务,他的数据又是怎样。两相对照,自然能够分出上下。如果再说得复杂一点,就是武将甲的主攻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武将乙的辅助工作做得也很好,但在论功行赏时,自然是甲占头功,因为主攻需要直面敌人,难度更高。可文臣呢?他们的功劳应该如何量化呀?文臣丙接手一块地盘之后,短期内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当然是有功劳的,但他的功劳能与武将甲相比吗?在打天下时,这自然是无法相比的。

拿到台面上来说就是:“如果没有武将甲浴血奋战,哪有他文臣丙治理地方的机会呢?”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领袖在打天下时就将文臣置于武将之上,那些武将还会心甘情愿地帮他打天下吗?这其实是历朝历代的一个潜规则:新王朝初次封赏功臣时,肯定会更注重封赏武将,而有意无意地压制文臣的地位。刘邦和李世民肯定也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们在封赏功臣时为什么不这样做,以至于君臣失和呢?

这里面既有朱元璋集团的特殊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朱元璋是投奔郭子兴起家的,后来朱元璋虽说独立出来单干,郭子兴一系的印记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抹去的。但郭子兴的过早离世给了朱元璋抹去郭子兴一系印记的机会,后来又发生了郭天叙被叛将所杀、邵荣疑似谋反等案件,这使得郭子兴一系在朱元璋集团内部只剩下了一些小虾米,根本没有话语权。

在一路南征北战过程中,朱元璋也先后兼并了一些地方武装和割据政权,但他们要么是被淮泗集团同化,要么是在北伐过程中被扔到前线当炮灰,等到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明廷内部的武将系统几乎只剩下淮泗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其他的全都被扔到各地练兵去了,不再掌管军权。

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张士诚、元廷)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投降事件,朱元璋同样不用过于担心军队成分问题。在原定的北伐计划中,朱元璋本打算依靠小明王韩林儿的影响力收服北方义军,但韩林儿不明不白地死了,朱元璋也只得打消这个念头。而就在朱元璋北伐的那两年内,北方义军又不约而同地因各种原因崩溃,真是巧合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朱元璋集团的内部构成相对简单,只要他能考虑到淮泗集团的利益,几乎就不必担心有人站出来唱反调。刘邦同样是出身于草根,陪他南征北战历尽艰险的是丰沛集团,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都属于这个集团,大家可以把这个集团等同于朱元璋的淮泗集团。但与刘邦不同的是,秦末是一个标准的贵族社会,秦始皇并不尊重六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当他一死,六国便迅速复辟。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充分尊重各地实力派的既得利益,不能吃独食。于是刘邦把赵国故地封给张耳,燕国故地封给臧荼,韩国故地封给韩王信,魏国故地封给彭越,楚国故地封给韩信、英布和吴苪。好地方都封给了这些外人,跟随刘邦起家的丰沛集团能开心吗?当然不会,所以才有了一连串围绕着封赏功臣所导致的暗战。李世民的处境比刘邦强一些,但由于他得位不正,所以更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众嫡系的利益,让出更多给中立势力,以换取他们对自己“继承”皇位的支持。

总的来说,与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相比,朱元璋无疑是幸运的,明廷内部虽也有派系之分,但在封赏功臣时,这些派系的向心力还是很强的,没有给朱元璋添什么大麻烦。很多读者在看到这份封赏名单后,立刻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原来刘伯温在朱元璋眼里的地位这么低啊,居然只是一个伯爵,我还以为朱元璋真把刘伯温当成了自己的诸葛亮呢。”

事实上,刘伯温之所以在首次封赏时只得了个伯爵,还在于朱元璋心头有两根刺都是刘伯温扎进去的。第一根刺就是刘伯温元廷旧臣的身份。当初朱元璋为了推翻元廷,自然会散布一些言论,强调暴元灭宋,在激发南北汉人对元廷憎恨的同时,又给那些元廷旧臣一个体面投降的理由。

总而言之,我的曾祖和祖父都不是元朝人,我们长期受到暴元的奴役,现在朱元璋打过来,就是为了给我们报仇,再度恢复汉家江山,我们投降有理!如果普通百姓支持这种言论,是完全没问题的,因为元廷对他们的确不怎么样。但如果元廷旧臣也整天高喊这些论调,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花心男”行为。

能被朱元璋亲自劝降的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在元廷体制内混得有头有脸的人物。元廷或许对不起其他人,但绝没有对不起他们,否则他们怎么能够“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呢?

对于朱元璋而言,在他实力弱小时,他迫切需要这些识时务的“俊杰”为自己效力,可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恐怕也是瞧不起他们的。现在元廷落魄了,你们这些在元廷混得风生水起的家伙,居然嚷嚷“元廷压迫你的祖辈”?这话你怎么不早说,非要等到我把你们俘虏了之后才说呢?

或许是觉得这种样子实在太难看,所以像刘伯温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投降朱元璋时都会换一种说法。总而言之,我的爷爷、父亲以及我自己都做过元廷臣子,我们这些臣子哪敢记君父的仇呢?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家本来和元廷是有仇的,但我们做臣子的哪敢记仇呢?我刘伯温虽然牢记这份血海深仇,但我也懂得忠君的大道理。

这其实就是朱元璋最大的困扰,或者说是所有封建领袖最大的困扰。当他们的事业处于初起阶段时,自然会大讲特讲“天下有德者居之”,并且非常喜欢那些因敬佩自己“德行”而选择投降的旧王朝高官。但当他们事业成功之后,自然就会换成“天命所归”,要求大家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老老实实为皇帝家族效劳即可,并开始讨厌那些不忠诚的臣子。

朱元璋对刘伯温等元廷旧臣的心结也在于此:自己已经建立了大明,必然要大肆宣扬“忠臣从一而终”的理论,那么对于这些叛徒,他又怎么可能给予丰厚的赏赐呢?

第二根刺是因为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一直怀疑韩林儿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刘伯温从旁推波助澜所致。想当初刘福通与韩林儿被困安丰,朱元璋出于巩固北部屏障的考虑决意救援,刘伯温却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想要成大事,就要举大义,这种高度的战略眼光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我认为朱元璋并不打算害死韩林儿的主要原因。老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怎么会认为韩林儿那个毛孩子能挡自己的路呢?但刘伯温始终认为朱元璋这是妇人之仁,营救韩林儿必将后患无穷。他虽然没能劝阻朱元璋出兵支援安丰,但他的这一看法肯定也没有改变,要知道刘伯温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

逼降方国珍之后,朱元璋想着把韩林儿接到自己身边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覆亡,南方基本已经平定,朱元璋想趁势北伐,借助韩林儿的旗帜将北方义军团结起来。对于这样重要的筹码,自然要放在自己身边日夜调教,免得他给自己添乱。可韩林儿偏偏在南下的过程中翻船溺死,你说朱元璋气不气?

护送韩林儿南下的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廖永忠,他本是巢湖水贼,朱元璋渡江时认为自己缺乏水军力量,于是劝降了廖永安和廖永忠兄弟俩。对于手上为数不多的水军筹码,朱元璋对廖氏兄弟俩一向是青眼有加,也知道这兄弟俩不是什么心眼儿多的人,廖永忠这次办下错事,恐怕是被有心人当枪使了。换言之,有人背着自己找到廖永忠,暗示他在路上把韩林儿干掉,廖永忠以为这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就照办了。

这个人是谁呢?嫌疑人有两个。一是杨宪。朱元璋刚拿下应天府时,杨宪就来朱元璋手下干活了,说他是贴身秘书有点过,但他绝对是元帅府里说一不二的大人物。后来他又被朱元璋点名派到外甥李文忠身边辅佐,可见朱元璋对他也是非常信任。所以如果他暗示廖永忠干掉韩林儿,廖永忠不会拒绝。但杨宪的嫌疑不大,因为他瞧不起出身低微的廖永忠,双方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争吵,而且杨宪一贯服从朱元璋,绝不敢自作主张,私下弄死韩林儿。

第二个嫌疑人就是刘伯温了。在封赏功臣时,朱元璋对廖永忠说:“你的功劳本可以封公,但由于你听信了某些儒生的谣言,弄死韩林儿,所以我只给你封一个侯。”廖永忠有资格封公吗?没有。朱元璋封廖永忠一个侯爵,就是在对廖永忠说:“虽然你弄死韩林儿令我很不爽,但你是给人当刀使的,我不怪你。”

朱元璋既然不怪廖永忠,依然足数把功劳算给了他,那么这番话就不是说给廖永忠听的,而是说给刘伯温听的。这是在暗示廖永忠弄死韩林儿的儒生:“别人心里没数,难道你心里还没数吗?我不和廖永忠计较,你猜我会和谁计较?”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最终也只得接受诚意伯的封号,成了大明的一位伯爵。

我要说明一下:在朱元璋的规划中,刘伯温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或许他比不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但绝不比《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差多少。对此,我们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做一番对比就能得出答案。

自隋唐开始,三省六部的权力架构逐渐成为中央王朝的标配,元廷做过改良,将三省改为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与中书省、御史台一道构成新的权力架构,人称“三大府”。其中中书省处理政务,大都督府管理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中书省的最高领导是左右丞相,左在右上,李善长是中书左丞相,徐达是中书右丞相。鉴于徐达多领兵在外,这个中书右丞相更多的是对徐达功绩的肯定,否则李善长专美于前,徐达未免会心怀不满。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书省几乎可以看作是由李善长一人负责。

大都督府暂且略过不提,御史台的最高领导是左右御史大夫,汤和是左御史大夫,邓愈是右御史大夫,这两人也都是军职,监察官员这种活他们更是从来都没干过,所以这两人在御史台也属于挂职领导,并不负责具体事务。

在左右御史大夫之下,御史台的最高领导是御史中丞,而这个职务是刘伯温的。从此次封赏来看,李善长和刘伯温的差距非常大。李善长是国公,大明第一功臣,而刘伯温只是伯爵。但从他们各自的职务来看,中书省和御史台同属于“三大府”之一,李善长是中书省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刘伯温则是御史台实际上的一把手。这中间自然是有差距的,但这种差距非常小,绝不像封赏时所体现出来的那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封赏只是朱元璋对功臣们过往政绩的肯定,并不包含未来的期许,因为朱元璋正在谋划着下一盘大棋,而所有人都将成为他手中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