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红利3:打破内卷迷局的企业增长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营销方式变了:触达与触动

高触达、高关注改变用户行为

过去一年,全球百大品牌的品牌价值下降了19%,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90%的CMO迫于业绩的短期投资回报率考核,将70%~80%的预算投入流量效果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缩水。其实品牌即流量,当品牌价值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稳固的品牌认知就能够带来持续的、免费的流量。

我们每天在讲触达,每天有很多媒体会触达消费者。但是触达等于看见吗?看见等于有效吗?多次看见后能改变行为吗?我觉得这未免想得太容易了。

昔日的“标王”为什么价值高?因为触点少,强记忆。全球电视监测与研究机构TVISION与全球眼球跟踪机构LUMEN的数据显示:第一,在眼球关注率方面,网页广告只有10%左右被实际看到;第二,在关注时长方面,网页广告平均被关注不到2秒。在碎片化时代,媒体的触达远远不够了。触点太多、渠道太多的结果就是遗忘更快,营销人更难做了。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有研究显示手机端的广告大概只有10%能被真正看到。而被看到的10%的广告,消费者真正停留的时间大概在1.7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信息来得更多,消费者遗忘反而更快。从凯度的数据来看,今天中国城市消费者接触最多的广告是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到达率最高,其次是电梯广告,第三是电视广告。

在碎片化时代中,触点太多、渠道太多的结果就是消费者遗忘更快

资料来源:TVISION, LUMEN。

高频次也很重要,大家如果偶尔见过几次不会记得。新信息、新场景、新品牌,对你来说全新的东西,大概接触多少次才能被记住呢?9~16次。我觉得品牌只有击穿消费者心智,才能引发消费者购买。否则如果消费者只是路过,即使知道也很难发生所谓的消费行为。

在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的今天,媒体需要再提升,以强化用户关注,改变用户行为。

眼球追踪报告所表明的这两个数据——网页广告中仅有10%左右能被实际看到,且网页广告的关注时长平均不到2秒——均深刻影响着广告对消费者的触达质量。与此同时,触达频次对消费者行为真正改变起到关键作用,通常超过9次的有效触达才能打破圈层,建立消费者新行为,进而高效转化、驱动增量。

由此不难发现,过去的营销传播是由记忆曲线主导,注重低成本、广触达,效果衡量是营销传播的过程指标。现在我们要集中火力去改变用户行为,就要转变到以学习曲线主导的模式,聚焦高触达、高关注、高频次的“三高媒介”,以用户行为结果衡量营销传播效果。

根据凯度《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广告关注度研究》,互联网、电梯、电视是三大核心到达媒体,覆盖主流城市主流人群最广,其中互联网广告日到达率为95%,电梯广告日到达率为79%,电视广告日到达率为51%。

各媒体广告日到达率

资料来源:凯度。

三大媒体当中,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关注的是内容,主动看广告的人群占比仅约19%,户外环境中这一比例更是低至9%~11%。而在电梯、电影院等封闭环境中,用户主动看广告的比例则飙升到了45%和64%。

再来看各媒体渠道广告平均记忆数量的相关数据,电梯广告、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相关指数分别为3.29、2.48和2.14,无一例外都是高频触达的媒体,只有高触达才能产生高回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广告的到达率虽高,但其“到达质量”需要关注,而处在封闭空间的电影院广告、电视广告,其到达质量远远高于其他媒体,可有效驱动用户的购买意愿。

用双驱动的营销策略触动消费者

十年以前,品牌广告多数是“被动接受”的广告。电视也好、综艺也好、贴片也好、分众也好,其广告形式基本都以消费者被动接受为主。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互动关系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到双驱动的变化。“双驱动”是指“一抖一书一分众”:抖音、小红书是用户自主生产内容,分众是新一代被动性媒体。前者是主动性流量,后者是被动性流量。主动媒体的优点在于能看到消费者的评论内容,缺点在于这可能会导致失控;被动媒体的优点在于不会被用户滑走,缺点在于用户不能评论——双驱动广告能兼顾这两种媒体的优点。

消费者对各媒体广告的关注度

资料来源:凯度。

而今天,我们既有中心化的媒体,也有散文型的媒体。前者就像分众,全国四亿人一起看,能够传播“中心思想型”内容,比如“奶酪就选妙可蓝多”,通过统一的声音建立统一的思想认知;后者很多元化,能够通过不同的KOL(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内容出发。两种媒体一起形成了一个既种树又种草的生态系统。

此外,营销方式从单链爆破变成全链共振。中心化媒体无论是央视、综艺还是分众,都是在一个单点上实施饱和攻击式的爆破。现在是全链共振,比如分众可以解决A1(了解)阶段的问题,让消费者意识到“原来德佑开创了湿厕纸这个品类”,这一阶段是“认识”;到了A2(吸引)阶段,品牌在小红书上做内容、做话题,形成更强的“认同”;在A3(问询)阶段,天猫、抖音让消费者“认购”;再到A4(行动)阶段,是购买完成后的品牌私域,再做忠诚度计划;后面还会有留存、提频、沉睡、唤醒、复购……这是一个全链共振的过程。

各媒体渠道广告平均记忆数量

资料来源:凯度。

注:此数据基于今天或昨天接触过该媒体广告的被访问者询问,高铁、机场和电影院广告到达率较低,故不出示。

所以我觉得过去十年,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中国,企业做品牌还有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比如企业曝光、企业责任和企业理想。这三点非常值得每一个企业关注。

首先,中国市场非常讲究曝光。因为中国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在各个领域,新的品牌层出不穷,你的知名度就是所有东西的基础。知名度不仅是知名的广度和知名的强度,还要用户在说起这个品类时立刻能想起你,农夫山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其次,中国市场很讲究企业责任。大家看到很多社会事件后,立刻就能想到你这家企业,想到你承担了什么责任。鸿星尔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现在提到鸿星尔克,很多人就会想到2021年河南发大水的时候,它尽管自己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是立马做了大额捐赠。在关键时刻,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就会让人觉得这家企业有担当,很能抚慰人心。这时候,产品功能倒成了其次,用户只要使用这个产品就会有被感动的感觉,内心很温暖。

最后,中国市场讲究理想。当“新疆棉事件”出现的时候,你可以发觉安踏、李宁等企业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中国梦、一种企业理想和原则。

以上三点是企业在中国做品牌,跟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