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人不是单独的人,是社会的人,生存在社会之中,是各种社会网络交织在一起而生成的复杂的社会人。人依赖社会网络生存,同时也是在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发展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也不断跃迁,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交往也逐步拓展。这给人类自身提供了更优渥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促使个体有了更好的社会条件,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的外部保障条件,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支持力量。这就指向人类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的总体取向、终极趋势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7],成为一个完善的个体,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造就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个体物质满足是基础,精神发展与满足是终极要求。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实现物质的极大满足,逐步摒弃了对“物的依赖性”,[18]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及依赖也逐步被打破,这是物质丰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丰富与精神丰盈双向驱动,推进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个人发展有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与社会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由此,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人的自由发展,达成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要立足学生物质需要与精神丰盈的需要,完善学生群体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要依托社会关系网络,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社会关系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要发展就要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以获取信息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资源,进而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个体依托自己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强化与他人、社会之间的联络,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增强互信,在社会中不断认识自己与他人,感知社会变迁,提升自己的认知与能力,拓展视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不断完善自身。“三全育人”正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各维度、各方面丰富个人社会实践、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实现每个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2.人自身物质及精神满足是其全面发展的动能
每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不同,自身的发展目标也千差万别。而对不同的物质及精神满足的追求是推动其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引领力量。高校思政教育致力于对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领域全面教育,尤其是对个人精神品质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综合素质进行评判
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实现需要一系列科学化的指标进行评判,这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依据。高校强调五育(德智体美劳)并举,落实“三全育人”,提升学生总体素质,就是让学生积极在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认知能力与解决实践问题能力,推动思政育人目标落实,让学生积极为社会发展助力,传递正能量,提升社会文明发展的层次。
4.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最高要求[20]
个体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人类发展与演进的大方向。个体的发展历程、发展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与表征。个人要依据自身条件,依照社会发展与自身需求设计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落实,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牢记育人初心与使命,依照大学生群体发展需要,设置个性化的发展“菜单”,使学生不会因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忘记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身利益至上,成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由此缺失社会责任,丧失大局观念,不认同人民利益至上,难以承担国家、社会所赋予的民族复兴大任。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引,立足立德树人这个育人目标,让学生积极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落实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