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心地干净,方可学古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够读圣贤书,学习圣贤的美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看见善行好事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利用它来掩饰自己的短处,这就等于送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豪奢的人拥有再多财富也感到不满足,这如何比得上那些虽然贫穷却因为节俭而有富余的人呢?有才干之人忙碌操劳反而招致众人怨恨,还不如那些愚笨的人,尽管安闲无事却能保全纯真本性。读书而不研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义,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就如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而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追求成功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昙花转眼凋谢。

解读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就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

所以,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员工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

因此,要想成为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不管你在企业或者单位中扮演何种角色,担当何种职位,德才兼备都是你努力的方向。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德”和“才”这两把利器。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说:“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的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而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资治通鉴》中有一名句:“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内心没有道德底线,行为不检点,轻则误人子弟,遭到谴责,重则危害社会,伤害性命。因此,正如“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所言,我们应该把培养优良品德放在首位。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品行优良,举止端庄,人们自然就愿意接近他,并与之共事。即使他缺乏专业知识,抑或不够聪明,他也易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