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艺术之治疗师培训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在我读大学及研究生时,学校要求我收集且研读数不尽的专业书籍。大部分教科书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一些概念——一些成为临床心理学博士必备的基础概念,包括同理心、移情作用、治疗合作关系,以及依附理论。

通过我自身经验和体验,这些概念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学校里的老师并不看重经验和体验,他们更看重事实和知识。我回顾过去在学校的学习,不禁思考,如果生活的经验成为学校教导的重心和基石的话,那学习过程将会变得多么丰富有趣。

我记得有一堂课,教授强调体验式学习。教授带给我们一份心理治疗师的研究报告,是关于人们为什么想要成为心理治疗师——因为治疗师可以行使权力,可以爱,可以成为一个殉道者,可以成为一个偷窥狂,或是成为一个圣人。论文的作者指出,所有列出的理由的背后是治疗师都有被压抑的病态心理。但是我们的教授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学习是体验式的,而不是照本宣科的。

每个星期,同学们要角色扮演,演出我们想当治疗师的理由,并且夸张表现角色个性。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体验式培训,这项练习让我体验到体验式培训方法对个人成长的帮助。这激发出我对体验式学习的兴趣。

我深刻地记得我的一个同学,珍,她太过投入地演出偷窥狂,经常要换“个案学生”,因为她留不住她的“个案学生”,我们都无法忍受她的偷窥倾向。然而,通过这个夸张的演示过程,珍获得一个难得的机会,对自我有了深刻体悟。她的顿悟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在夸张演出角色的时候,同学的行为会突然发生翻转。约翰,我的另一个同学,他想当治疗师的理由是为了爱,然而在练习过程中突然变得充满敌意。

教授安排的练习是用来提升体验式学习效果的——体验我们内心想成为治疗师是渴望得到什么,这些动机对于成为治疗师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处的。现在,数十年过去,我对这项练习仍然历历在目。

好的。我们回到当下。我花了超过40年的时间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最前线奋斗,我对于经验体验这个最高指导原则的概念依然保持热忱。我邀请你与我一同踏上旅程,探索体验式方法。

首先,当你在治疗个案时,花些时间写下你的量身定制目标。你的计划是依据研究生教育而得来的吗?是传授知识给别人吗?是教导理论吗?还是无穷尽的诠释?你的个案需要知识、理论、诠释,还是需要生生不息的体验?

你跟家人、朋友、同事沟通时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从知识、理论和诠释里获益良多吗?沟通这三个方面是简单明了、直接明确的;同时,与之并行的是诱发概念体验的另一个全新世界。当概念需要被体验到时,沟通应该选择哪种最佳途径呢?

我们研究一下概念的世界。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概念?什么是事实?事实是由客观的数据组成的,它们是具体的实相。你正在阅读这些文字,这是一个事实。理解它们,这是一个概念。概念是抽象的,一种想法由许多不同特质建构而成。事实是客观的单位,它们存在于“左脑”,是意识的部分。

概念存在于主观的宇宙中,它们是一种便利建构,一种相辅相成的元素混合。概念是元素群组,就像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或是梅尼埃病(Meniere's),它们有许多症状,而不是一种具体疾病。概念是模糊的、无定形的,带有启发潜力的通用特质,就像简化假设或统整原则一样。

我们知道一个事实,我们“直觉体验”到一个概念。在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哲学家、翻译家)的说法里,事实是我与它(I-It),概念是我与你(I-Thou)。通过强化事件,我们体验到概念。概念可以用一般性的说法描述;它们存在于“右脑”,带有朦胧美感。

开放性、自觉性、外向性、一致性和精神性,这些都是概念。希望、坚强、保护、自我觉察,这些也是概念。冷漠、懒惰、没安全感、自卑,这些还是概念。有些概念是好的,有些概念是坏的。治疗师的工作是增强正向的概念,修正没用的、负面的概念。治疗师也需要一些方法,帮助个案体验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概念。

有一个事实世界,也有一个概念世界。有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现实世界,也有一个个人体验的主观世界。科学用来解释和组织事实,艺术用来探索与活化概念。事实改变我们计算事物的方式,将评估的需求降到最低。概念的体现方式,改变我们体验事物的感受。事实阐明客观表征,与外在世界有关;体验与感受是全然主观的,与内心世界有关。事实传递信息,艺术产生深刻体验。化验画作上的颜料成分组成,画作就成为科学的范围。艺术就是要站在毕加索的画作前,体验一个屏息呼吸、叹为观止的惊艳时刻。邀请你去感受一个惊奇时刻,这是艺术的范畴;解释那个惊奇,这是科学的任务。艺术总是带有朦胧美感,这对诱发、刺激产生我们想要的效果是必要的。艺术是唤醒感受,而不是告知事实。如果艺术仅仅是告知信息,那体验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地,心理治疗是一种朦胧美感情境,我们引导个案去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发现“生活原来可以不一样”。咨询室是概念的戏院空间。心理治疗是一种唤醒深刻体验感受的应用艺术。

科学可以被看成有一层层的进展。最底层是物理。在物理的上面是化学,然后是生物学。再上面是社会科学。相似地,概念体现也有一层层架构。概念是由彼此互相连接的元素所建构的,包括想法、感觉、回忆、感情、感受、行动、态度、社会情境、习惯和关系模式等。就像我们要让水凝固结成冰,需要使温度保持在0℃以下一样,概念是通过参考经验、独特的情感冲击引起的经验转换提炼而成的。这些转换是在重要的关系或强化的情境中,通过严格考验、锻炼、磨炼而聚合发生的。

概念是“状态”的基石,而“状态”可以形成身份认同。“我知道道德良心标准”,这是一个事实。“我可以成为有良心、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概念。“我拥有良心、道德”,这是一种“状态”。“我是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这是一种身份认同。还有一些额外的切换点我们可以运用,比如“我将会成为有良心的人”,这是一个承诺。“我想要成为有良心的人”,这是一个动机。

这本书里有四个核心主张。第一个主张,概念、“状态”和身份认同,必须通过经验被消化吸收;它们必须被真实感受到。第二个主张,数据可以获取生生不息的“状态”,提升治疗师的专业能力。第三个主张,“治疗师的状态”会影响个案产生“好的状态”。第四个主张,治疗师所处的状态就像一个国度一样,其中可以孕育构建出独一无二的治疗方式。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我的精神导师,他是善于诱发“状态”的催眠治疗大师。在人际互动情境里,艾瑞克森医师通过体验传达概念,而不去谈论事实。事实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状态”必须通过亲身体验诱发出来。责任感、创造力、投入参与、连接或是临在,这些东西无法用照本宣科的教导学习到。当你体验到一个笑话的笑点时,就会产生幽默感;这是无法从照本宣科的教导里获得的结果。

动力是一种“状态”。它是通过体验式的方法刺激、启动、运作的。通过重大感动人心时刻的催化,进而产生经验转换。我们无法用演算的方法教导一个人产生动力,因为动力是一种朦胧的“状态”。而当结果是一种具体的事实时,演算才派得上用场。诱发动力的沟通策略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沟通可以是传递信息或传达概念。事实和概念是彼此互不相关的个体,各自从不同的渠道取得:有个渠道是事实的教育,另一个渠道是诱发概念和伴随而来的“状态”。

概念沟通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社交/心理的一部分。远古时代,原始人类所用的原始语言是概念化的,而不是事实。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也是用概念来沟通。概念触碰到大脑的某个地方,是原始生物早期发展的地方;概念触及大脑的原始层面,我们假设所有不好的心理模式都存在于那里。问题储存在大脑的生物边缘共振区域,即情感或社交中心。如果问题储存在前额皮质,也就是逻辑理性中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一个操作使用手册就足够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让概念沟通生龙活虎般呈现,好的“状态”和身份认同才能被感受到。我们是依据生活经验来雕塑我们的大脑的。

欢迎来到概念沟通及体验式学习的世界。

杰弗瑞·萨德博士
(Jeffrey K. Zeig,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