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四:盯得太紧,催催催
有位妈妈,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陪孩子学习。刚开始,她很有成就感地发现“陪和不陪就是不一样,陪在旁边,孩子就能学得快一些,学得好一些”。可是随着年级升高,她发现好像越陪越不行,越催越慢,自己的孩子反倒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学得好。她苦恼地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这个变化符合心理学讲的一条曲线,我们称之为倒U曲线,即前期陪学时,随着陪学力度的增加,孩子的学习效果明显,到达顶峰后,随着陪学力度继续增加,孩子的学习效果反倒降低了。
如果家长的陪学行为合适,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比如孩子走神时提醒他“来,我们快点写”,可以帮助他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孩子学习有困难时和他一起分析,可以帮助他找到办法,解决困难。但是如果家长的陪学行为过于密集,在陪学时全程盯着孩子,出现一点点问题就立刻提醒他改正,写字时有一点点错就立刻让他擦掉重写,这种陪学行为就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家长被称为“直升机父母”,指陪学时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头顶,随时监控和督促孩子的父母。这种过于密集的陪学行为会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带来三个负面影响。
一是过于密集的陪学行为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调整的机会。比如孩子学习时偶尔走神,当他发现时会对自己说“呀,我走神了,赶紧写”,他就慢慢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来;但如果妈妈盯得紧,每次没等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把注意力拉回来,妈妈就开始提醒孩子,孩子就很难学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状态。再比如孩子学习有点磨蹭,坐在那儿40分钟,但学习效果不好,等40分钟学习时间一到,他会发现自己完成得很少,下一个40分钟他就会尝试纠正,慢慢地他就对时间和效率有了感知。但如果每次孩子学习都是被妈妈催,孩子就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二是过于密集的陪学行为会突显孩子的坏行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是好行为和坏行为并存的。如果家长在陪学时一直盯着孩子,就会对孩子那些玩笔、抠橡皮、挖鼻子、晃身体等各种坏行为特别敏感。其实对坏行为敏感也是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本能,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远离危险、更好地生存。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家长每次都紧盯孩子的坏行为,就会突显坏行为。比如家长越说学习时别抠橡皮,孩子越容易抠橡皮;家长越说学习时别总是上厕所,孩子越想上厕所。当家长总是看到孩子的坏行为时,孩子的坏行为就会被突显,这样我们和孩子都会对好行为的建立失去信心。
三是过于密集的陪学行为会损害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孩子一直被家长逼、被家长催,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比他更急,孩子就会逐渐认为“学习是我爸妈的事儿,不是我的事儿”。这种感觉就像“爸妈是监工,我是工作的人”。为别人做事,在别人监督下做事,孩子当然不会用尽全力,能偷懒则偷懒,这与我们在别人监督下为别人工作的状态是一样的。当孩子对学习没有责任感时,他对学习是不会上心的,他会在学习时呈现懒洋洋、人在心不在的状态。
家长在陪学过程中不能太急,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和观察者。一方面,当孩子出现坏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他,而是要琢磨出现这个行为,可能是因为孩子暂时缺少某种能力或习惯,找到办法帮助他培养这种能力或习惯;另一方面,家长更重要的任务是耐心等待,等待一个时刻,当看到我们所期待的好行为在孩子身上出现一点点时,把这个好行为指给孩子看。当孩子看到他能做好时,他就会有信心,而且也会不断关注做得好的部分,他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有一位妈妈跟我讲,孩子写字时总是用橡皮擦来擦去,影响速度。她跟孩子说:“别擦了,就这样吧。反反复复地改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如果妈妈强行制止,孩子就会急得大哭。我跟这位妈妈说:“你别着急,看看孩子为什么改。”我建议她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看到你写这个‘故’字的时候改了好几遍,你是觉得哪儿写得不够满意吗?”孩子可能说:“我总是写得左边太小、右边太大。有时左边太大、右边太小。”我们可以再问问他这个字写成什么样,他觉得合适。他可能说:“左边略小一点,右边略大一点,别差太多。”这时,我们就鼓励他:“哦,你对汉字结构有观察啊,要左小右大,但差异又不能太大,要刚刚好。”当孩子在这一点上的成长被妈妈看到时,这个观察汉字结构和追求完美的优点就会强化。如果妈妈担心孩子太强调完美,影响速度,那就继续观察,等待某一次他能够兼顾完美和速度。比如平时一个字他都改8遍,今天只改了5遍,这时妈妈就要强化这个行为:“孩子,妈妈看到你改的速度越来越快,你不但要求字的结构符合要求,还开始注重速度了,是吗?”好行为被看到、被强化,他就会慢慢地在完美和速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写得又好又快。
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初心都是好的,都希望我们的陪伴能够助力孩子的学习。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走入误区,用了不正确的方法,我们的陪伴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学习,让孩子不爱学、不想学。所以在陪学时,家长首先要不断磨炼陪学技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多一些理解,找到更多好方法。这时我们的陪伴才会更有力量,更有智慧,更能够帮助孩子。实际上,针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每种问题,教育心理学中都有合适的方法。这本书就希望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助力家长找到合适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天天向上。
生命不是一个你在今天就可以给出答案的东西,
享受等待的过程,
享受成为你自己的过程,
再没有比种下花的种子,
却不知将会是什么样的花盛开更喜悦的事情了。
——米尔顿·艾瑞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