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了关于有效衔接的理论探讨。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阶段特征、内在逻辑、必要性、重要衔接点以及对策建议方面的宏观探讨,而缺乏对有效衔接科学内涵的系统研究。本书基于中央政策表述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对有效衔接的相关重要论述,结合农村发展和反贫困相关理论与重点任务分析,分别从理论内核和外延对有效衔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探索研究和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本书最终确定了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有效衔接的现有理论讨论和评价方法。

第二,对有效衔接研究路径和主导模式进行了理论归纳。本书在构建评价体系并完成各项指数测算的基础上,对湖南省51个县(市、区)2015—2021年有效衔接的路径轨迹进行可视化研究,在乡村内源发展理论框架下进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两个维度的特征聚类,最终将有效衔接演进路径归纳为“内源巩固发展路径”“外源主导发展路径”“内外源交替发展路径”三类。本书在对有效衔接六项重点任务的分维度评价基础上,优化了乡村发展主导功能划分方法,并测评归纳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发展制约型、转型发展型、均衡发展型五个一级分类,并根据主导维度和短板维度组合特征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分类。本书基于有效衔接的讨论丰富了关于乡村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三,构建了有效衔接的理论模型并讨论了其内在机理。当下关于有效衔接的理论和内在机理的讨论中,大多数研究均以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与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任务进行衔接机制阐释,或者就精准理念、攻坚体制机制的衔接进行探讨,其对策建议也偏向于宏观,并且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缺乏深入论证。本书借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内源性响应因素和外源性驱动因素出发,讨论了促进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农村发展阶段演进和“内源-外源”互相作用机制等层面探讨了有效衔接的内在机理,为理解有效衔接格局的形成和完善有效衔接发展的理论阐释起到了积极作用。

1.1.2.2 现实意义

第一,有效衔接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各地开展评价考核工作。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的相继确立和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我们有必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关于有效衔接的统计监测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定期监测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科学测度有效衔接的工作进展和取得成效,既是各地考核评价的依据,又利于对过去工作的反思和总结。本书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通过了组织专家研讨会、征求湖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部门意见、县乡村三级报表试填以及抽样县试测等流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第二,对湖南省的历史测度分析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未来发展布局。本书对湖南省51个县(市、区)2015—2021年有效衔接的各项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时序演进、空间特征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湖南省各经济分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和贫困治理情况,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各经济区形成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从中观层面来看,每个单独的县(市、区)在对其演进路径、所处阶段、主导维度、发展短板的识别基础上,能够继续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寻求最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一个维度、每一个指标均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比,有助于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落地程度。

第三,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思路。本书基于有效衔接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部分的分析,明确了乡村在不同发展程度(阶段)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均有所不同,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渡期内,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力资本、转型意愿等内在条件,合理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外源驱动因素并作出适宜响应,通过思路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推进乡村的加速转型和跃迁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