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对国外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农业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核心原则是不同农业生产主体的边际产出相等。在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农户可以通过要素市场自由地雇入和雇出劳动力,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农场的劳动投入水平,生产独立于消费。此时,农户的劳动投入与家庭禀赋及偏好无关,“分离特性”成立。当所有农户都实现均衡时,不同农场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相等,劳动力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Ellis,1993)[9]

经济学家以此为基准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行了诸多经验研究。这些经验研究采用的第一类方法是直接考察边际产出和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Jacoby(1993)[10]、Barrett等(2007)[11]的研究认为,农户追求的是边际产出与市场工资或影子工资相等,并用边际产出与市场工资之间的差距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这种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对数据要求较高。为了避免对数据的过高要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间接测量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第二类方法。Benjamin(1992)的开创性研究认为,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农户的边际产出应该与影子工资一致;而影子工资取决于家庭禀赋(土地禀赋、人口禀赋)。因此,可以用家庭禀赋与劳动使用量的相关关系来反映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率。这种方法避免了对精确工资价格的要求,扩展了经验研究的范围[12]。Benjamin(1995)的研究认为,可以用农地规模—劳动投入弹性系数来反映农业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13]。Le(2009)、LaFave和Thomas(2016)、Dillon等(2019)则根据家庭人口禀赋和劳动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检验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14][15][16]。这些研究总体上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低下,而这种低效率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主流的研究(Sen,1966;Bardhan and Rudra,1981;Jacoby,1993)认为,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包括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市场约束[17][18][19]。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显著交易费用(Bedi and Tunali,1996;Lanzona and Evenson,1997;Barrett et al.,2007)[20][21][22]

除了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市场分割也是农业劳动力市场无法达到有效率配置的重要原因。由于农业生产的地理分散性特征,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这种市场分割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使各地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Rosenzweig(1978)对印度的经验研究表明,各地区的农业劳动力价格受到各地供求状况的显著影响,这说明各个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割,农业劳动力在较小的区域中流动较为充分,但是跨地区的流动存在明显阻碍[23]。Binswanger和Rosenzweig(1981)认为,地理分割性是农业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产生地理分割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土地市场缺乏。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雇用远处的陌生人会产生较高的监督成本;而土地市场的缺乏导致农户长久全家迁移的成本较高[24]。Leavy和White(2000)对非洲的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市场地理分割性形成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使农户更加愿意雇用邻近或者有亲戚关系的农业劳动力[25]。Deshingkar和Farrington(2006)、Reddy(2014)在南亚的研究发现,种姓、民族和性别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26][27]

1.2.2 对中国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许多学者(鲁先凤,2008;李义波、弓路沙,2011;向倩雯,2016;王颜齐等,2017)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农业劳动力市场出现和扩大的原因是土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具有临时性、自发性、流动性等特征,农业雇工群体具有女性化、老龄化、低人力资本的特征[28][29][30][31]。唐萍萍和李世平(2011)的研究指出,农业雇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割性)特征[32]

一些学者借鉴Benjamin(1992)的分析[33]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Benjamin和Brandt(2002)基于河北和辽宁的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农户土地规模和农户单位土地劳动投入之间存在反向关系[34]。Bowlus和Sicular(2003)基于山东邹平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劳动力需求与家庭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关系[35]。梁义成等(2010)、Lu和Wang(2014)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6][37]。这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完善性,劳动力配置偏离了帕累托最优。

同时,现有研究也注意到了中国农村社区(地区)间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差异。Benjamin和Brandt(2002)强调了不同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差异对不同农村社区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38];Bowlus和Sicular(2003)强调了不同地区土地规模差异对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并明确指出,中国农业劳动力配置中更基本问题是缺乏村庄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机制[39]。朱喜等(2011)的研究直接采用边际产出和市场价格的差距来度量农业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40]。这些研究工作实际上已经间接地(有的甚至直接地)说明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性的特征。

1.2.3 简评

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发展经济学领域已经对农业劳动力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国内学者也已经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及其配置效率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考察。但是,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仍然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未能将市场分割性特征纳入理论模型。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分割性特征。现有文献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性,Bowlus和Sicular(2003)的研究直接指出了中国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问题[41]。但是,现有研究还没有正式将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作为理论假设纳入理论模型中,也没有对该问题从经验上进行充分说明。

第二,未能考虑农业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特征,农户居住分散,这就使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有更长的地理距离,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导致较高的交通成本和监督成本。较高的交易成本是农业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但是目前对国内农业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尚未考虑到这一问题。

第三,未能对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紧密关系,现有文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未能将农户农业劳动力供求行为与农地流转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农业家庭模型(AHM)之上,从而不能从市场完善性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农户劳动力供求行为进行系统的理论解释。

第四,实证研究需要更高质量的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需要农业生产活动的详细数据。但是,现有数据要么考察详细但样本量较小,要么样本量较大但不够详细。为了进行更加严谨且有效的实证检验,需要根据研究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要求获得较详细的大样本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