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理论与临证集萃(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在肾脏病的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刘玉宁

小柴胡汤作为“和剂之祖”,因其组方精简、功效独特、结构巧妙而被广泛流传应用,成为和解少阳之经典名方。中医学认为,肾与少阳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上均密切相关。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出:“肾病宜调和三焦。”因此,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苓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平汤、柴胡四物汤、柴胡温胆汤等应用于肾脏病的治疗中,多有效验。本文对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肾脏病简介于次,以期为肾脏病从少阳辨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方剂源流与功效

小柴胡汤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是仲景“和法”的集大成之作,原方由“柴胡半斤,黄芩、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少阳枢机不利、正邪纷争之半表半里证。但《伤寒论》原文中多达二十余条出现小柴胡汤,所涉病症者甚多,可见该方并非治少阳证之专方。正如丹波元简所云:“伤寒诸方,惟小柴胡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凡可通用之方,必有加减之法。”小柴胡汤正因其加减变化多样,类方数量众多,治疗病种庞杂,所以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考古问今,不难发现,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和其少阳枢机是其立方之要,也是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之关键。《说文解字》云:“枢者,户枢也,户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枢机一转,则上下内外通达,从而郁开、结散、清升、浊降。故变化虽多,其本则一。如要探析小柴胡汤的方义,唐容川的论述最为精彩,曰“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机枢;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唯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脏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亦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唐氏之言洞烛仲景小柴胡汤之幽微,对临床活用小柴胡汤足资借鉴。

二、小柴胡汤在肾脏病的临床应用

慢性肾脏病以水肿、蛋白尿和溺浊内乱诸症为主要临床特点。今人对其病机有诸多论述,但质言之,少阳枢机不利最为其病机关键。

少阳经统主三焦及胆。少阳为枢是对少阳经生理功能的精辟概括(《张磊临证心得集》)。三焦是六腑之一,言三焦之体,则脏腑之外,身躯之内,皆为三焦所管控。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言:“盖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论三焦之用,是主管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同时,三焦又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元气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故《难经·三十八难》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可见,三焦之中水火共居,水以载火,火以行水,循环周流于三焦之中,氤蕴弥散于三焦之外,以至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三焦中水火之气来源于少阴肾水火之宅,三焦火蒸腾水,化生三焦之气,以激发推动五脏六腑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故三焦有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张磊临证心得集》中指出“在‘气化’过程中,‘火’是很重要的,火交于水,水才能化为气。若火不足以蒸水,则津液不升,气不生化;反之,水不足以济火,则津液干枯,亦不能化气”。不论是三焦火衰还是水亏,皆可导致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以致三焦与其参与水液代谢的诸多脏腑,如肺、脾、肾、膀胱等的功能皆失其职,从而导致水湿内聚而发为水肿。又因三焦气化是以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其气机之升与降、出与入如同枢机之运转。若三焦的气化力量弱,则枢机运转无力;三焦道路不畅,则枢机运转受阻,皆可导致少阳枢机不利,以致少阳水火郁滞,升降失常。其水火郁滞易变生湿热,湿热之邪充斥三焦,弥漫于上焦则肺不布精而聚水,阻于中焦则脾不制水而反克,困于下焦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气机之升降出入失常,则精微当升不升而下泄,湿浊当降不降而上聚,从而出现水肿、蛋白尿。

少阳胆为火腑而中藏精汁,居横膈之下,在肝之左叶间,其经脉与三焦经相通互连。膈上是上焦清旷之区,隔下为中、下焦浊气之所,少阳胆火游走于上下清浊之间,流行于上、中、下三焦之中。胆火为肝木所生,胆汁为肝血所化,而肝与肾精血互化,乙癸同源,故胆腑中火与精汁亦为肾中水火所生化。胆火为生气之“少火”,有春气温暖升发和条达疏泄之性,故有助推三焦气化,疏通三焦水道的作用,在上焦可调节肺之宣肃,使水之清者经肺之宣发,如雾露之溉,以滋养头面诸窍、全身皮毛和五脏六腑;水之浊者由肺之肃降,下注膀胱,经肾的气化作用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在中焦可协助脾胃之升降,俾水谷之清者上升归于肺,水谷之浊者下降流于肠。在下焦可调控肾关之开合,使精微物质通过气化升清,固摄于体内;水湿溺浊通过气化降浊,排出于体外。由此可见,上焦的宣肃、中焦的升降和下焦的开合之枢机运转正常与否,亦有赖于少阳胆火斡旋其中,故能当开则开,当合则合,应升则升,应降则降,从而使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各得其所。若少阳胆火内乏,则不能助推三焦气化;或气机郁滞,则三焦水道失于疏泄,甚至导致胆之少火郁而为壮火,在胆与三焦中形成燎原之势,既可虚其肾中元气,又可窜入肾络,导致络体受损,络血瘀阻,其瘀热相搏于肾络之中,则可导致肾络瘀痹。故临床上,当抓住少阳枢机不利之病机,灵活运用小柴胡汤,从而使内外通达,升降有序,水火相济,不郁不结,或可收理想的临床效果。

三、小柴胡汤类方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

(一)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被称为“调气通腑”之剂,为治疗少阳火郁兼阳明热结证。其方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甘温之人参、甘草,加枳实、大黄行气导滞、泄热逐瘀,加白芍能通能破、消除郁结。其主治症状多为心烦喜呕、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等。临床运用时,可酌情加减变化,如少阳气火郁结较重者,多有口苦、目赤、耳鸣闷胀等,可增加栀子、龙胆草等药清少阳内滞之火,郁金开少阳郁结之气。临床上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治疗,其病理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肥大、滤过率增高之络胀证。病机为少阳气火郁滞,胃肠热结,兼有热盛伤阴。由于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所以胃肠燥热炽盛,最易伤及血分而窜入肾络,导致络热壅盛,络体扩张而胀满,同时燥热易于伤津耗液,致使络中津少血浓,血行不利,从而形成肾之络胀证。故以大柴胡汤疏利少阳郁火,清泄阳明燥热,泻火以存阴,正与以上病机恰然相合。

(二)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袪风,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枢机,以治半表半里,故本方为治疗太阳少阳合病而设。清代名医王子接云:“桂枝汤重于解肌,柴胡汤重于和里,仲景用此二方最多,可为表里之权衡,随机应用,无往不易。”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中,常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水气互结伴有太阳表气不固,营卫失和。前者有小便不利、水肿、蛋白尿、胸胁苦满、呕恶纳呆,后者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对于肾脏病久病体虚,或反复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所致的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卫表不固,自汗恶风,易于感冒的者,本方最当首选。如对桂枝汤细加推究,本方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中更具深义。徐忠在《金匮要略论注》中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可谓一语中的。由于少阳水火之气源于少阴,而太阳之营卫亦为少阴之水火,二者同出一源,故桂枝汤“化气调阴阳”则有助推少阳气化转枢之力,对于少阳之少火不足,气化力弱者,本方亦可选用。

再从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功效来看,《本经疏证》称桂枝,“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论中言其功用虽多,其实不越辛散、温通、甘补之力;芍药苦酸微寒,主入营血,《神农本草经》言其能“除血痹”,二药相伍最善入肾络,发挥“络以辛为泄”之辛苦合用,通络开痹之功,可用于治疗肾络瘀痹证。

(三)柴苓汤

柴苓汤的方剂名称首见于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方剂组成则在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有明确记载。本方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小便不利、泄泻的病证。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中,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不利之水肿明显的患者。仲景称水肿为“水气病”,强调水气失调是肾性水肿发生的重要病机。五苓散长于通阳利水,小柴胡汤功擅疏利少阳,二方合用有通达气机,疏利三焦,导水利湿之功。本方对于水肿之阳虚水气互结证最为适用,如为少阳热盛伤津,而见阴虚水热互结者,临床可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脉细数等症,可用本方去白术、桂枝,加阿胶滋阴润燥,滑石利水清热,以奏疏利少阴,滋阴清热利水之功,方为小柴胡加猪苓汤。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而成,其中桂枝、干姜温振中阳、通阳化湿;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味咸软坚。本方在和解少阳邪热的基础上,增加了温阳化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少阳火郁兼脾虚寒湿证,临床表现为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或有下利。本方证在肾脏病临床中多有发生,常见于肾脏病过用汗下之宣肺利水、通腑泻浊法,导致少阳郁火未清,太阴脾虚寒湿已成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在临床运用本方时,可据寒热之偏胜以加减化裁,若患者口干、口苦等热象明显者,当减姜、桂用量,以突出柴、芩清解之力;若腹胀、便溏等脾虚寒湿证较重者,则减黄芩用量,酌加姜、桂用量以暖脾化湿。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小柴胡汤之变方,方出《伤寒论》原文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该方为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本方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之基础上,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定惊;桂枝通达阳郁;大黄泄热和胃;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组成了治疗少阳邪热内盛、心胆不宁之方剂。对于慢性肾脏病后期,肾元衰败、溺浊内乱证的治疗可资选用。由于浊毒上犯清窍则见头晕、头痛;扰乱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本方在肾脏病的临床运用中以小柴胡汤和其枢机,导上宣下,升清降浊;桂枝温补肾元,通利溺浊;大黄通腑泻浊;茯苓导湿利浊,俾溺浊去则无害清扰神之虞;给予龙骨、牡蛎、铅丹以重镇安神定惊。应用本方时,虑其铅丹有伤肾之弊,可以磁石、代赭石等药代之。

(六)柴平汤

柴平汤首见于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和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为经方,平胃散为时方,经时组方,古今合用。因此,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该方主要治疗少阳火郁兼中焦湿热者,临床可见胸胁胀满、脘闷纳呆、大便黏滞、苔黄腻、脉濡数等。平胃散方出自《简要济众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等药组成。方中以苍术、厚朴行气除湿,燥湿运脾;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小柴胡汤和平胃散合用,取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并能清热;平胃散行气和胃,最善燥湿,从而枢机一转则气机出入有序,脾胃升降复常。若湿热证较重者,可增加厚朴、半夏辛以开散外湿,增加黄芩、黄连苦以燥湿泄热,且夏朴与芩连合用,则辛开苦降,长于分消湿热。对于肾脏病湿热内聚或肾功能衰竭溺浊内乱,导致脾胃纳化失常,升降反作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本方可以选用,如溺浊潴留较重者,可加大黄通腑泄浊,同时伍以砂仁、草果仁、藿香芳香辟秽化浊。

(七)柴胡四物汤

柴胡四物汤最早出自金代医家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治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浮者,宜柴胡四物汤。”是由小柴胡汤加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变化而来,用于治疗妇科诸疾。方中小柴胡汤和畅气机,四物汤补血调血,可用于治疗肾性贫血患者。肾性贫血常见于肾功能衰竭患者,是由肾元衰败,溺浊内乱所致。肾元衰败,则精亏不能化血;浊毒内乱则易于耗血,动血;若溺毒困阻中焦,脾胃纳化失常则不能生化气血。临床上,除见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之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尿少便闭外,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精神萎靡、面色淡白、口唇色淡等气血亏虚的症状。方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升清降浊,四物汤养血补血,对治疗肾性贫血较为适宜。

(八)柴胡温胆汤

柴胡温胆汤为小柴胡汤与温胆汤之合方。温胆汤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祛痰名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半夏配竹茹,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配枳实,理气行滞,消痰除痞;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温胆汤补小柴胡汤化痰之力,小柴胡汤助温胆汤调气之用,两方合用,长于疏利少阳,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治疗肾脏病之少阳枢机不利,水火郁滞,湿热蒸变而化生痰浊之证。临床上以痰浊犯肺之咳嗽气喘、痰黄而黏等症状为重者,可加鱼腥草、浙贝母、全瓜蒌等清肺化痰,理气宽胸;以痰浊犯胃之脘闷纳呆、呕吐痰涎等症状为较重者,可增加半夏、陈皮、茯苓等用量,以和胃化痰,健脾化湿。

本方粗浅论述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在肾脏病中的临床运用。从文中可以看出,肾脏病的病机虽杂,其要则一,少阳枢机不利最为关键。如能从小柴胡汤和其枢机上得治法之义,则枢机一转,“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