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调摄(全民阅读中医科普进家庭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阴阳统一,生命不息

第一节 神奇的中医阴阳理论

阴阳是事物的属性,比如山的南面植被茂盛,阳光充足,即为阳,相对地山的北面就为阴。有人说,对阴阳的认识最早来源于观天象,是一种对状态和空间的认知。从黄帝时期起,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关于阴阳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每一个朝代都对阴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逐渐地各个学派都以阴阳为思想理论基础,这在《周易》等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阴阳的学术思想就已经逐渐兴盛,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此同时,阴阳观念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大家所运用,如《左传·昭公元年》中就载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中医理论的发展自然也受阴阳理论的影响,如古人讲“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探索,中医阴阳学说随之诞生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是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指导理论之一。

阴阳相互对立,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分为二”。日为阳,月为阴;热为阳,冷为阴。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就像春天的温热抑制了冬天的寒冷,秋天的凉爽抑制了夏天的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如果阴阳失去对立和制衡,外邪得以侵入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化则都会受到影响。

阴阳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精主内,阳气主外;阴精为阳气固守提供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生成给予功能保证。中医学还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比如心火(阳)下降于肾,以温肾阳,使肾水(阴)不寒,肾水(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这种现象就可称为“阴阳互藏”。《医贯》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如果阴阳互藏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人就会生病。

阴阳消长是我们最常见的阴阳状态,它代表着阴阳之间的相互运动,也就是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例如,一年四季从冬季寒冷变为春季温暖,再到夏季暑热,天气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季暑热,到秋季凉爽,再至冬季寒冷,天气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四时气候变迁,寒暑往来,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自然界的寒热温凉影响着人们的气血之变,五脏六腑在阴阳消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是生命平衡的重要条件之一。阴阳在什么时候会转化呢?“物极必反”,当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极则生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比如一个人患了急性热病,出现高热、面红、咳喘等症状,但是同时又会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这就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是宇宙生之根本,也是人生之根本。《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自然界中,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万物得以化生。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和合而成,因此《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大自然中的阴阳不断交互,为人们的基本生命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阴阳自和,是阴阳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自和”指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依靠自身的能力达到“调和”。《淮南子·氾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阴阳自动恢复协调是使疾病趋于好转的重要条件,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就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当然,如果阴阳的自和能力出现问题,疾病就会找上门,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总而言之,阴阳交感、对立等不同性质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二者消长、转化,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调和以维持动态平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