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正其是非 补其缺失——明·谈迁《国榷》
谈迁(1594—1658年),初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一生未仕。明亡前,谈迁曾为大学士高宏图幕僚,为高宏图、张慎言所器重,欲荐为礼部司务及中书舍人,并邀其编修明史。不久明亡,高宏图、张慎言先后殉节,谈迁回到海宁,专修明史,历20余年心血,终于完成《国榷》这部皇皇巨著,而成大家。一生著作十余种,有《国榷》一百卷、《续国榷》二卷、《枣林集》十二卷、《海昌外志》八卷、《枣林杂俎》八卷、《枣林诗集》三卷、《枣林艺篑》一卷、《史论》六卷、《北游录》八卷、《西游录》二卷、《金陵对泣录》一卷、《谈氏笔乘》等。
《国榷》初稿成书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有喻应益序言及谈迁自序各一篇,喻应益,字叔虞,江西新建人。喻应益序言写于崇祯三年(1630年),对《国榷》评价甚高:“观其志则春秋,观其法则在纲目,取二百六十年之中十有六朝之所行事。开国中兴之烈,守成累洽之休,大政大权,胪纪眉列,赫焉侈矣。洵一代之鸿业也。”明亡后,谈迁再次对书稿增删修改,又增加了崇祯、弘光两朝,因此喻应益在后跋中说:“触事凄咽,续补崇祯、弘光两朝。”尤其是弘光朝,保存了清朝立国后南明王朝的史料,可填补正史的不足。
《国榷》卷首《义例》,应该是初稿被盗后第二稿时所作,最后一段写出了谈迁编写此书的初衷及初稿失窃后的失望,“天启辛酉,值内艰,读陈建《通纪》,陋之。私自笔录,渐采渐广,且六易稿,汇至百卷。丁亥八月,盗胠其箧,拊膺流涕曰:噫!吾力殚矣。居恒借人书缀辑,又二十余年。虽尽失之,未敢废也,遂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归本于实录。其实录,归安唐氏为善本,檇李沈氏、武塘钱氏稍略焉。冰毫汗茧,又若干岁,始竟前志。田夫守株,愚人刻剑,予病类之矣”,其恒心与坚毅非同寻常,天启辛酉即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母亲去世,在家丁忧,通读了陈建的《皇明通纪》(《皇明通纪》后被清朝列为禁书),谈迁读后认为此书简陋,因此立志重编,通过26年努力,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已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却遭小偷盗窃,书稿尽失。遭到如此打击,谈迁并未消沉,于54岁那年又发愤重新编写。此时正值谈迁好友朱之锡任翰林院编修一职,聘谈迁为记室一同赴北京,为了补充《国榷》史料,谈迁欣然接受这一差使,于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北上。经过几年努力,再次完成了《国榷》第二稿。整部书的完稿总共耗费了32年时间。
《国榷》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记载了明朝一代的重要史实,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70多年的历史,以及满族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朝的关系等记载,为他书所少见,尤其是明末崇祯朝这17年间的实录一直无人撰写,而谈迁非常重视明末这一时期的史实。《国榷》对万历以后70多年的历史,所占篇幅最多,在全书六册中,万历以后的历史占了两册,而天启、崇祯20多年的历史占了一册。这是谈迁对明朝为何灭亡的反思,认为“辽事”坏在万历朝,所以书中溯本求源,对建州史料非常注意,细心搜求,以取得深刻的历史教训。崇祯时期没有实录,谈迁尽力根据邸报、方志、其他史家著述,以及一些官吏、遗民的口述等,补编了这17年的历史,使有明一代的历史更具有完整性,并进一步得到充实、订正,以留存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敢于直书是《国榷》的重要特色。谈迁在编纂《国榷》时,由于真实记录历史,为后世史学家所称道。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继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又兴兰玉党案(史称“胡兰之狱”),被株连论死的凡三万人,把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的残暴性格,如实地反映出来。而作为明朝遗民私修明史,谈迁的《国榷》与清朝人所修的《明史》也有所不同。清人官修《明史》中对满洲先世建州女真情况避而不谈,讳莫如深。而《国榷》则毫无避讳,全部如实加以叙述。例如,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女真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八年(1410年)八月乙卯,“建州卫指挥使释家奴为都指挥金事,赐姓名李显忠”。下注“释家奴,指挥阿哈出之子”。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辛巳,“置兀者卫”,下注“女直野人”,等等。这样的记述,在清朝要冒杀头的危险。尽管最终完成《国榷》时明朝已亡,谈迁作为明朝遗民对崇祯依然无限怀念,仍称之为“先帝”。这在文字狱最严酷的清初,能躲过一劫也属侥幸。
关于清兵入关的史实,当时南方的一些史学家往往“南人不察其实,为流闻之所误”,而谈迁则通过北游经历,几游燕地,亲自考证核实,以“问北来之人”。例如,关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丁丑日清兵入关的记载,书中说:“时报建虏(指清兵)六万攻宁远,进界岭口,六万攻山海关,进青山口,又五万进蓟州。”而谈迁经过核实,认为上述记载人数“皆虚报也,实二万骑入墙子岭”,真实记载了明军兵败如山倒的事实。这种实事求是、严谨精审的作风,正是史学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1925年,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钞本82册,历十个月抄竣,深憾缺卷过多。1954年又得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又经八个月始毕。经张宗祥点校后的《国榷》分为104卷,又在卷首增加别作四卷,共108卷,约428万余字,1958年由中华书局分六册出版。张宗祥先生校订完成《国榷》后,在所写的《题记》中这样评价谈迁的历史功绩:“正其是非,补其缺失,成《国榷》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