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论·滞胀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vs现代货币理论

费雪方程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费雪与李嘉图、瓦尔拉斯一样,继承了洛克的主张,将货币需求视为既定,从而将货币问题简单化。

擅长折中的马歇尔,表面上构建了一个与费雪类似的方程式。但是,马歇尔与庇古师徒二人认为,货币需求会受到利率的影响。

这个口子,又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货币复杂性及其真实本质进行探索的热情。

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弟子,然而凯恩斯的重要理论都与其老师背道而驰。不过,马歇尔留下的这个口子,对凯恩斯影响很大。

凯恩斯认为,利率水平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这促使他关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若利率下降,人们更愿意借贷用于投资扩张。当然,凯恩斯也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因为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将钱窖藏起来,既不投资也不消费。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不够信任,但对货币非中性深信不疑。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降低利率水平,支持财政融资,增加投资需求,可以扩大产出,刺激经济增长。

在凯恩斯看来,货币供应量不仅影响物价,还会对国民收入产生间接影响。货币供给,经由利率、投资及投资乘数作用而作用于国民收入。

另外,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也对货币中性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自从凯恩斯主义问世以来,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于是,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即在经济下行时,通过货币宽松与财政扩张配合,实施逆周期调节。

但是,20世纪70年代,长期实施的凯恩斯式经济政策导致美国爆发滞胀危机。人们不得不怀疑从坎蒂隆到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主张。

此时,新自由主义崛起,将凯恩斯主义赶下神坛。其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开创的货币主义打中了凯恩斯主义的七寸。

我们知道,弗里德曼坚持货币中性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常常被人们误解。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一样,也是从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中获得了启发。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数量论应该从货币需求着手,关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但是,弗里德曼得出的结论却与凯恩斯完全不同。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反驳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在他看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极为稳定的,不容易受到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货币流通速度也高度稳定。他得出的结论类似于费雪,即货币供给决定物价。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经济增长无益,只会引发通胀。

弗里德曼比费雪、马歇尔、凯恩斯更进一步的是,他意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弗里德曼虽然支持货币中性理论,但是他并不像费雪、穆勒、休谟等一样将货币仅视为交易媒介,也不像凯恩斯一样不信任货币政策。

相反,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极为重要的。若增加货币供应,人们会产生“货币幻觉”,从而引发短期的货币非中性,影响社会产出和就业水平。

“货币幻觉”是费雪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当货币量增加时,人们产生实际收入增加、需求扩张的幻觉。比如,当货币超发时,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企业收入增加,企业家容易产生“货币幻觉”,误以为是需求扩张、供不应求,于是扩大产能、增加工人,从而在短期内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过热。

但是,弗里德曼并不支持货币长期中性,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幻觉。当企业家反应过来,意识到这是一种短期的通胀现象时,定然会缩减产能、解雇工人,这样产出和就业就又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弗里德曼强调,这种不当的政策容易引发经济波动。理性预期学派创始人卢卡斯、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和哈耶克都支持这种观点,认为不当的货币政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米塞斯和哈耶克针对此提出了商业周期理论,预测了1929年那场大危机。弗里德曼也从货币政策入手,认为1929年那场大危机之所以引发大萧条,是因为美联储实施了不当的紧缩措施。

总结起来,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有益,而是说恰当的、稳定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经济极为重要。

反映到货币政策层面,弗里德曼提出,通过控制货币数量可以稳定货币价格。他甚至建议按照GDP增量的比例设定每年的货币增量比例,并戏言废除美联储,以计算机取而代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主导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渐从以控制利率为目标转向以控制数量为目标,并推行单一制目标。

沃尔克领导美联储控制了肆虐近十年的高通胀,弗里德曼走上人生巅峰,货币主义独步天下。

弗里德曼其实是最接近货币真相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内在精髓即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而不是简单的交易工具。

货币为何是一种资产?

货币若是金银、羊皮、大米,则可视为资产;若是纸币,还是资产吗?弗里德曼是否与斯密、李嘉图一样,将货币视为有价之物?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资产,但理由与斯密、李嘉图等不同。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二战”后的德国,旧马克崩溃。弗里德曼以顾问的身份去德国时,在当地可以使用香烟作为货币给汽车加油。当时,德国不少人将香烟作为货币用于交易。弗里德曼发现,在德国,香烟逐渐成为货币之后,其价格要比之前高不少。为什么?

简单的答案是,香烟的需求增加了。但为什么需求会增加呢?

原因是,香烟在之前的消费品的基础上多了一种功能,即交易功能。

这一发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不管是香烟、大米,还是金银、纸币,其最核心的价值便是交易功能。

换言之,只要具备交易功能的货币,本身便有价值。反过来,若失去了交易功能,这种货币便失去了这部分价值。

弗里德曼总能够以最简明的语言表述最深刻的理论。他的货币主义极大地减少了央行的工作,让货币政策更加透明而高效,为央行货币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简单明确,即控制好总量,保障宏观经济稳定,但它不能作为调节或刺激经济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推行预算平衡法案。这个法案约束了联邦政府的财政扩张能力,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政府财政政策受限后,美联储开始调整货币政策。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而以调整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这就是“泰勒法则”。

“泰勒法则”是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提出来的。泰勒认为,应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提高(降低)名义利率。

如今的美联储及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奉行泰勒规则。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货币操作原则。但是,泰勒规则放弃了货币数量控制,只诉诸利率手段,实际上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融资留下了后门。

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控制货币总量之精髓。

伴随着美联储政策的转向,一种复兴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MT)出现了。

现代货币理论属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部分,是凯恩斯思想在货币领域的延伸。目前,这一理论受到美国各界痛斥。

美国经济学家兰德尔·雷(师从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者明斯基)等人综合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科纳普的国家货币理论、英尼斯的内生货币理论、勒纳的功能财政理论、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和戈德利的三部门均衡理论,开创了这个理论。

兰德尔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货币起源学说,他们认为,货币只是一个记账工具,可以理解为欠条。国家发行货币,实际上是帮助市场解决交易问题,促进市场交易便利。

兰德尔等人认为,政府发行债券与发行货币是一样的。货币是欠条,债券也是欠条,都只是记账工具。所以,他们认为,政府发行债券不是为了借钱,而是与发行货币一样,为了使市场交易便利。

所以,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不需要关注债务,只要维持利率稳定,发行货币即可融资。换言之,只要利率稳定,就可以不断地发行货币,然后大规模地借债融资。这样,政府就可以依靠发行货币获得收入,而不仅是依靠税收。

实际上,现代货币理论是一个典型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它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个理论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那么为什么这个理论在欧美世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