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背景
1.3.1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 一带一路 ”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 一带一路 ”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 一带一路 ”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 ”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1.3.2 国内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等。
因此概括起来,中国经济的双重任务就是转型与增长。增长就是要在“ 十三五 ”时期继续保持经济向上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转型则是解决好过去发展中的问题,如发展结构的问题、发展动能的问题,通过创新实现经济的升级。而且转型和增长需要结合,在时间与空间上互补。2015年中央提出了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思路,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减成本、补短板 ”的具体政策,针对的就是突出的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的问题。而“ 一带一路 ”的实施,可以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助推转型与增长双重任务的完成。
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几大隐患
(1)经济结构失衡。2015年,中国投资、出口、消费增速分别为10%,-2.8%,10.7%,全年GDP增速为6.9%;而过去20年,投资、出口、消费平均增长20%,20%,15%。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问题。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2)产能过剩。到2013年有19个行业产能过剩: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
(3)地方政府债务增加。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借款来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再通过税收的增长来偿还银行债务。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债务不能按期归还,会引发全面危机。
(4)劳动力市场重大变化。逐步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2. 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四大因素
广阔的内需市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体制改革的巨大空间、快速城市化的推动,这四个因素集成发挥作用,还需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李克强总理称之为动能,也就是推动机器运转的能量。因此,“ 一带一路 ”倡议与“ 中国制造2025 ”“ 互联网+ ”等相辅相成。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工业化走向后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新时期。这些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其中,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要有一个新的战略;而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这是一个总目标。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 ”这个概念。一部分南美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6 000~7 000美元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持续增长,这就是所谓的“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要顺利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最主要的是看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既要通过创新发展和市场激励,提高微观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又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在保持总需求稳定增长的同时,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整个宏观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同时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推出新的发展战略,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 一带一路 ”倡议在这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