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变:震撼西方并塑造现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

在15世纪末,这些东西并不全是欧洲的创新发明;其实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如意大利北部和尼德兰——数百年来在信贷和投资领域所应用的先进理念恰恰就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欧洲人也并非世界上唯一知道可以汇集资本,利用复杂的组织形式经商或出于各种目的而放贷的民族。所有这些东西都存在已久,数千年来已多次出现,消失,再出现。从古罗马到中国,从公元前1世纪到中世纪晚期,人们找到过不少行之有效的经商方式和直接投资的方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5世纪欧洲人的做法谈不上绝无仅有。[10]

不过,有几点确实不同寻常。首先,这些经济制度几乎遍布西欧各地。西欧已因行之已久的通信、人口流动和贸易联系而捆绑成了一个整体。商品、人及思想——包括使信贷成为可能并得到应用的经济体制——都能够并且已然通过这些广泛的网络流通。

我们很难说这些制度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慢慢传播开来的,还是由于大家情况类似才为同样的问题不约而同地发明了类似的解决办法。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区域所用的术语与细则,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地方流通的低值货币比其他地方的多,说明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太需要信贷。这些差异也反映在社会层面: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银行家组织其公司的方式,就与波罗的海的汉萨贸易商或奥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的投资商人很不一样,其资本的组织运作方式自然也不同;热那亚的一小撮金融家让卡斯蒂利亚女王用王冠上的珠宝做担保,同意借钱给她,这自然与某位德意志贵族靠信贷招募一群长矛兵的运作规模不同。

但他们所有人都了解提供贷款和投资牵涉的原则,从买麦芽酒和面包的卑微农民到承保国家财政的银行家都是如此。他们对担保、抵押、风险和回报的基本假设均相同。整个西欧的制度框架的运作方式十分相似,因为它早已沿着各种路径散布到整个区域和社会各阶层之中,在人们还未察觉之时就已运行了好几百年。[11]

其次,这些制度能在欧洲各地传播开来(或分别被创造出来)也有合理的原因。在16世纪初爆炸性发展之前的14世纪末到15世纪可谓关键时期,此时出现了钱币短缺。铸币厂关闭了,货币兑换商被迫关门大吉,货物就因为钱币短缺而卖不出去。

“贵金属大短缺”是15世纪中叶发生的严重现象,而且短缺还为期不短,持续了好几十年。欧洲商界多半用银子交易,但因为银矿开采殆尽,欧洲又与东方有大量的贸易逆差而更加短缺。欧洲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布料,其价值远低于进口的商品。购买香料、丝绸和欧洲精英所需的其他奢侈品只能用黄金和白银。短期而言,钱币的短缺大大压缩了信贷的获得,特别是更高级经济活动中的信贷。没有了钱币,谁也无法确保自己的投资会有结果,或保证借出去的钱能收回来。结果导致15世纪中期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

然而,长期而言,商业还在继续。欧洲人对金钱和信贷的想法也因为这次钱币短缺而产生了变化。人们想出了尽可能少用钱币的办法,这个办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用了好几百年,如今更习惯了。等到15世纪稍晚,钱币又多起来的时候,那些制度并未消失,反而将充裕的金银的效用翻了好几番,创造出更多信贷在西欧经济中流通。[12]

最后,时间点也很重要。并不是这些制度要比印度古吉拉特的商人筹集资本的方式或中国福建的农民对土地的估值办法更优越,而是它们特别适用于当时。它们有效地将资金注入各式各样的需要资本集中投入的进程中。每一段进程都已存在多时,不过如今资本的注入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当投资者觉得有利可图时,钱就会越投越多。当放款人发现对国家财政进行投资是笔好买卖时,统治者就可以多借钱,迫使其他统治者也起而效仿。眼见西非之行带回了黄金和可奴役的人口,其他金融家也觉得有机可乘,纷纷往更具野心的风险项目中投钱。当印刷业发现了致富之路,给这个行业投资的钱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