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真实与“更好”产生割裂

根据约翰·鲍比(John Bowlby)和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等心理学家的说法,孩子们非常了解父母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才能生存,因此会努力并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

如果父母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真自体”(true self)——真实感受、需求、欲望和想法——会被越来越深地隐藏起来,就像被包裹进了洋葱里(当然,在洋葱的内核里,仍然保留着所有这些自发的感受、需求、欲望和想法),在更多时候,具有适应性功能的“假自体”(false self)占据了主导地位。

努力寻求父母认可而采取适当行为的模式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必要的。我们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与“假自体”紧紧相连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成年后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虽然它们过去很有帮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需要成长、需要获得更多的独立性时,过去的部分行为模式有可能会成为障碍。

如果假自体能与真自体整合起来,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那么,假自体能帮助我们发展各种功能,允许我们通过主动的努力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并且它还保护着真自体(真实的自己),确保我们可以在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可信赖的关系里展露更多,体验亲密。

在日常生活中,让真实的自己完全做主可能对我们是有害的。例如,我们一般不会在工作场合表露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种自我暴露很可能意味着我们缺乏必要的界限感,而且还可能使我们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潜在攻击,因为他们可能不会接受我们的感受。

因此,健康的“假自体”也叫作“适应性自体”,它可以在我们脆弱甚至遭遇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相反,不健康的“假自体”是指我们强迫自己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则,而不是因渴望融入群体及获得归属感而去适应社会。

当我们错误地把“假自体/适应性自体”和“真自体”完全割裂开来,并且以为“适应性自体”代表了“更好的自己”时,就会造成一种普遍困境,那就是:“我应该”和“我必须”的信念凌驾于“我想要”和“我愿意”之上。

如果“更好”比“真实”重要,自尊的城堡就缺少了地基,因为不管你获得了多少现实的成就,只要这些不与你的真实感受和欲望联系在一起,它们就很难为你带来充实感,甚至会使你越“努力”越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