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时制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四时调摄原则。春、夏、秋、冬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不同的配食。因时制宜还要考虑昼夜间的阴阳盛衰变化,通常疾病多表现为昼轻夜重,这与夜间阴盛阳衰、机体功能由兴奋转为抑郁,病邪趁机加甚有关,因此配食时应注意昼夜的阴阳变化,防止疾病发作或加重。
(一)春季
春季,根据节气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一般是指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其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黄帝内经》中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因此,春季养生,既要助长人体自身阳气,又要注意避免受到风邪侵袭,应遵循助阳的原则,食用温补肾阳食物。春季应多食甜而少食酸(酸入肝,酸味食物虽能加强肝的功能,但会使本就偏亢的肝气更旺盛,进而损伤脾胃),多进食有助于疏肝养气的食物;忌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食物,以减轻脾胃压力。
(二)夏季
夏季,根据节气为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一般是指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人体汗易外泄,耗气伤津,应遵循饮食清淡、多食酸苦、少食生冷、卫生饮食等原则,应多食具有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应补气养阴,清热祛湿,汗出过多者应适当饮些淡盐水。忌食温热助火的食物,忌食油腻黏糯、煎炸炒爆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伤津耗液的食物,忌暴食生冷性寒之物。
(三)秋季
秋季,根据节气为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一般指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秋气肃杀,草木凋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干燥萧瑟,人们往往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燥象。饮食应遵循甘润养肺、少辛增酸、多吃粥食、兼顾脾胃等原则,多食用平补或温补的食物,以散寒扶正。忌食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等;秋季气候渐冷,瓜果也不宜过多食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四)冬季
冬季,根据节气为立冬之日起,到次年立春之日止,一般指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饮食应遵循进补养阴、减咸增苦、少食生冷等原则,应多食温热属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忌食寒冷属性的食物,忌食生冷黏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