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与教育:让你的孩子更有个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没有创新的教育

有位中科院院士曾应媒体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在哪,该院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当然不会有创新,教育没有创新,国家也不会有发展。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一切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创新。做学生的规规矩矩,做老师的不苟言笑;课堂沉重乏味,学校大门紧锁。我们用一套成型的思维去塑造我们的孩子,结果所有学生都被训练出了固定的解题模式,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唯考试分数论”的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们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认识。

“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并正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被应试教育牢牢主宰的局面之下,中国学校想要重建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和奖励体系也变得异常艰难。可以说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称不上“人才”,就连“有用的机器”也算不上,顶多是一种“考试的机器”。在我们的学校,“音、体、美”都是副科,老师可以不上,学生可以不听,唯有考试的科目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得面临繁重的家庭作业,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创新能力也因此被阻滞。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教育学家们早就说过,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而是培养自然人,任何企图将知识和品德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的行为都将动摇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我们的教师认为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其实正是这种外在的强制干涉毁掉了人类美丽的花朵——创新。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的管理模式都千篇一律,曾几何时,在中国有一批享誉中外的名牌学校,而今为何在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却极少有突出个性特色的学校?改革开放至今,为何大洋彼岸的美国培育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寥寥无几?据新华网报道,在中国核准的发明专利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只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教育机构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已失去了创新的灵魂。教育要创新,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1.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教师通过加强对比,要求学生做有意义的猜测,鼓励积极参与,唤起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等促进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仅会解决所给的问题,而且还要自己发现新问题;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

2.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和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是指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不是仅仅让他们积累知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促使其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障。

3.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个体的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相对于人格而言,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马斯洛,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