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流两千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后汉书·倭传》

公元8年,持续了二百余年的西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权而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王朝的建立。但复古的理想主义者王莽所实施的政策,全部事与愿违,引发了赤眉、绿林之乱。不久后,在未央宫的高台上,这位特别的理想主义者悲惨地死去。南阳的豪族刘秀,借助与汉皇室的血缘关系,在此混乱局面中崭露头角。经过刘秀的努力,汉王朝于公元25年得以重建。刘秀就是东汉的第一代皇帝光武帝。

记载东汉时代正史的是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与《汉书》不同,它首次为日本立了单独的“传”,并用多达六七百字对日本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后汉书·倭传》(准确地说,是《后汉书·东夷传》中的“倭”条)的大部分记载,依赖于记载后一时代历史的《魏志·倭人传》,可以说是后者的翻版。普遍认为,《魏志·倭人传》中很大一部分描述是以三国时代有关日本的记载为基础,进而推测或伪造东汉时代(公元25至220年)日本的情况。因此,本书作为史料不能轻率地相信。不过,《后汉书·倭传》中也有一部分采用了与《魏志·倭人传》不同的独特的史料,所以仍有它相应的价值。

﹝上文说到《后汉书·倭传》大部分是以记载东汉以后历史的《魏志·倭人传》为依据,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史书往往是根据历史学家的判断,从原始史料的记载和已经写成的史书中选出必要的部分,连接起来构成新的史书,亦可称为编撰。这种非常特殊的编纂方法,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撰述。因此,这并不是只有《后汉书·倭传》才有的特殊问题。只是《后汉书·倭传》的撰者范晔比《魏志·倭人传》的撰者陈寿生活的时代更晚(范晔是五世纪的人,陈寿是三世纪的人)。但颠倒过来的是,范晔所写的对象时代反而是汉代,书中许多部分又是依据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魏志·倭人传》来撰述的。因此说《后汉书·倭传》存在种种不妥之处。﹞

在《后汉书·倭传》中,与《魏志》及《魏略》(编纂者鱼豢,编述时间较《魏志》略早。据说陈寿是参考《魏略》撰写《魏志》的)等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史书无关的、独特的部分,有如下一段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这段内容主要讲的是,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重建东汉王朝之后不久,倭的“奴”国的使者带着贡物不远万里来到都城洛阳,而后光武帝授予他们印绶。

此时的地点已不是设置于朝鲜的驻外机构乐浪,而是都城洛阳。那么,采取跨越万里、直接访问都城这一决绝的外交政策的“奴”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呢?

对此,曾经有观点认为,它并不是“倭之奴国”,而是“倭奴国”(《魏志·倭人传》中的伊都国)。但此处恐怕还应读作“倭之奴国”。范晔自身似乎也是这样解释的,只是“倭国之极南界也”的说明是他的误解。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在《魏志·倭人传》中,有关于两个“奴国”的记载。一个是位于北方沿海地带,在众多小国中比较强大的“奴国”;另一个应写作□奴国,却脱漏了。或许是写重了,或许是同名异国,现已无法确定,但一般认为(也是这样写的)“奴国”是存在于(南方)边境尽头的一个小国。不知什么原因,范晔采取了第二种看法,理解为曾向光武帝朝贡的“奴国”[3]

志贺岛出土的金印(黑田长礼氏所藏)

可以说,在此处也可以窥见《后汉书·倭传》中有《魏志·倭人传》的影子。这姑且不论,人们自然会这样考虑:单独、直接地向都城派遣使者这种大胆的行动,只有位于沿海地带、先进且极为强盛的国家(据《魏志》记载,距此时代两个世纪后的奴国,其人口共两万户,与其他沿海诸国一千至四千户相比,是十分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做到。也可能奴国不是单独派遣使者,而是作为几个国家的代表派遣使者。要是这样,就更加表明奴国是对其他几个国家拥有影响力的、相当强大的国家。

这一观点也因后来的偶然发现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