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流两千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印的发现

江户时代中期发生了一件有名的事情。它发生在“天明大饥馑”最严重的1784年2月的一天。

在现在福冈市东区所属的志贺岛(过去当然是孤立的小岛,现在已通过“海之中道”与日本本土连接),黑田藩的百姓甚兵卫在修缮自家田地的水沟时,从一块大石头下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甚兵卫洗去泥垢后,发现竟然是一块四边边长约2.347厘米、重108.729克、缀以蛇纽纹的金黄色印章。印面上用隶书刻着“汉委奴国王”。

历史时常会给我们无法预测的、带有偶然性的启示。“金印”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委奴国”的“委”自古以来就与“倭”通用(例如在传说是圣德太子亲自撰写的《法华义疏》中,就有将“大倭国”写作“大委国”的事例),所以“委奴国”与《后汉书》中记载的“倭奴国”是同一个名称。而且,《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授予奴国的使者印绶。

不过,《后汉书》上只写了印绶,既没写明是金印,也没写明是紫绶。不过,在唐初显庆五年(660年)编纂的《翰苑》(张楚金撰,雍公睿注)的“倭国”条中有“中元之际,紫绶之荣”的记载,并且还加上《后汉书·倭传》建武中元二年的记载作为其附注。由于原则上紫绶同金印是成套的,所以《翰苑》的记载应当可以表明,《后汉书·倭传》记载的印绶是不折不扣的金印紫绶。这样一来,天明四年百姓甚兵卫发现的金印,就准确无误地印证了《后汉书》的记载。也就是说,甚兵卫所发现的金印是距今近两千年的东汉光武帝授予日本使者的真印。[4]

关于该印面上的“委奴国”,有观点认为同《后汉书》的情况一样,应读为“ito国”,解释为《魏志》中的“伊都国”。但现在将其解释为“奴国”,读作“汉之委之奴之国王”,几乎成为定论性观点。这里的“奴国”,一般认为就是以随葬许多铜镜和铜剑的须玖遗址为中心的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傩县,今天的那珂(博多附近)地方。

可以想见,自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汉朝皇帝,把对方视为“汉”的“委(倭)”的“奴国王”而授以金印,是对“奴国”很高的评价,即认为“奴国”是代表“倭”的强国。事实上,奴国依靠紧邻博多湾的地理优势,占据了各国前往大陆门户的关键位置,是当时北九州沿海诸国中最殷实的国家。因此,奴国才能在捕捉到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的恰当时机后,首次采取向汉朝都城派遣使节这一在当时看来非常果断的政策。

而且从这里可以窥见,当时以奴国为代表的日本向大陆投去的炯炯目光。总之,此时中日交流的情况以及日本国内的状况,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公元前一世纪的状况相比,已浮现出较为具体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