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是联邦制国家,全国划分为6个州和2个领地,分别为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北部领地和堪培拉首都领地,人口为2544万(截至2019年7月)。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由各州(领地)的教育部门管理,由各州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联邦政府起着统筹规划、引导和支持作用,主要通过专项财政拨款来影响各州的决策(陈平,2013);大学则由联邦政府统一进行管理。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按性质可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三类,按上课时间又可分为全日制学校和周末学校两种。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大多采取13年制,预备班1年,接着是12年的小学和中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从预备班至6年级,7至9年级为初中,10至12年级为高中。以语言科目的教育为例,澳大利亚中小学通常必须教授一种外语,许多学校提供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科目的教学,学生可以从中选修1至2种;最经常教授的有6种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日语、印尼语和汉语,这些语种的选择主要考虑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人口组成、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学生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有可能接触到的群体(崔峡,2014)。
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主要在悉尼和墨尔本开办,不仅学校少,学生人数也不多,绝大多数是非全日制补习性质的学校。1909年澳大利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悉尼中华蒙养两等小学堂——成立,由著名侨领叶炳南、叶同贵等人发起创办,有学生26人,用广东话教学,聘请新加坡养正学堂的陆逸为校长。同年11月,澳大利亚华侨伍洪南、刘月池和黄右公等人在墨尔本创办了汉文半夜学堂,有学生30人,利用夜间上课,教授中文(廖小萍,2007)。这是目前所知的澳大利亚最早的汉语教育,但是早年的中文学校办办停停,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很大的影响,“从1909至1930年,澳大利亚的华侨和华文教育是个失败的试验”(杨进发,1988)。其后,澳大利亚其他地方也陆续有些中文学校出现,但多是为解决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以薪传中华文化为办学目的,属于业余补习性质的办学模式”(李天锡,1999)。由于其时澳大利亚政府的单一语言政策,中文教育并未被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
汉语教育正式进入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体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起初只有维多利亚州的少数私立中学教授汉语,随后其他各州的中小学也逐渐开设汉语课程。中国同澳大利亚于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后随着“白澳政策”的废除,澳大利亚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汉语教育才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末,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一整套外语教育方针,按照规定,外语课程需纳入中小学核心课程之中,自此以汉语、日语、印尼语和韩语为代表的亚洲语言得到迅速发展,政府也随之将汉语设为高考的选修科目之一。1987年5月,在由联邦政府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中,“中文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在国际关系中最迫切需要的、要特别发展的、对澳大利亚最具重要性的主要亚洲语言之一”(张昌柱、陈申,1995)。随着澳大利亚政府将外语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亚洲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上,汉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联邦政府颁布《澳大利亚的语言:澳大利亚语言与读写能力政策》(“Australia’s Language:The Austr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ry Policy”),规定各州要从汉语、阿拉伯语、法语等14种语言中选出至少8种作为州教育的重点语言。这项政策实施的结果表明,事实上各州均选择了汉语作为本州教育的重点教学语言。1994年,联邦政府正式签署纲领性文件《澳大利亚中小学亚洲语言与学习国家战略》(“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y”,NALSAS),明确指出亚洲语言对澳大利亚以后的发展将起到战略性的作用,政府还设立专款用来开发亚洲语言课程,包括汉语、日语、印尼语和韩语四种语言的重点推广,“由澳大利亚教育部授权研究并发布的外语教育调查报告指出:亚洲的地位及其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决定了亚洲语言的重要性。在被选出的10个优先发展外语语种中,汉语名列榜首”(黄磊,2003)。可见,汉语教育在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
进入21世纪以来,联邦政府为进一步加强亚洲语言的学习,2009年开始实施了《澳大利亚中小学亚洲语言与学习计划》(“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Schools Program”,NALSSP),继续支持亚洲语言的学习。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中学生在毕业时应能够使用四种亚洲语言(汉语、日语、印尼语、韩语)之一,能够在未来有能力从事与亚洲有关的事务。2012年,联邦政府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白皮书,指出提高亚洲素养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支持亚洲语言的学习,澳大利亚的所有学校应至少同一所亚洲学校建立联系,优先支持亚洲语言的教学;所有学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教授汉语、日语、印尼语和韩语这四种亚洲语言中的一种。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16年8月),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家庭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前五种分别是汉语普通话(占总人口2.5%)、阿拉伯语(1.4%)、汉语广东话(1.2%)、越南语(1.2%)和意大利语(1.2%)。连同其他已经不太会说汉语的华人,澳大利亚华裔人口总数达到12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大约5%,是澳大利亚第二大民族,汉语是其第二大语言。现在,澳大利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中文教育,包括当地的中小学、社区学校、大学以及孔子学院等。汉语教育的发展在各州、各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澳大利亚人口比较密集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较长,汉语教学水平最高的则首推澳大利亚各个大学的中文系科。
(1)中小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中澳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汉语在澳大利亚的地位也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而在很多中小学,汉语课则成为必修课。自2014年起,汉语课程更是被列为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的正式课程之一,汉语教学覆盖中小学1年级至10年级的外语教学课程。据统计,2007年澳大利亚共有319所中小学(含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及教会学校)教授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为84,000人,占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441,026人的2.4%(Orton,2008);而到了2015年,澳大利亚共有1030所中小学教授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为172,878人,占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694,101人的4.7%(Orton,2016),在短短8年之间学校和学生总数都翻了一倍还多。
虽然澳大利亚各州政府有其独立的教育政策,但维多利亚州是人口第二大州,中小学数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维多利亚州还是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先驱,向来是汉语教育发展的重地,也是中文教育规模最大的州,因而维多利亚州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情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澳大利亚最早开设汉语课程的全日制学校是墨尔本坎伯威文法学校(Camberwell Grammar School),时间是1960年,首创者为李桢显先生(Stephen Lee);墨尔本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Penleigh&EssendonGrammar School)于1971年开设了中文科目,是维州第三所开办汉语课程的全日制学校(白鹭,2012)。整体来说,维多利亚州中文教育较其他各州超前10年左右,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才在全日制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据维多利亚州教育与儿童发展部对维州公立中小学外语教学情况调查数字显示,2011年全州共有86所小学和43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达到25,732人,占所有外语学习人数的8.6%,为第五大外语;而到了2015年,全州共有231所公立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另有108所私立学校和59所教会学校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达到79,035人(Orton,2016)。这些中小学校汉语教育以正规学校为场所,都是全日制学校;学校设施和设备条件优越,具有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师资,教学质量较高,以讲授中文为主,同时开设艺术、体育等科目。这类学校发展很快,也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还有墨尔本新金山文化学校、史宾威华商公立中华学校和中华民族学校等。
(2)社区学校
澳大利亚政府在全国各州很多社区都开设了民族语言文化学校。由于人力和物力所限,有些公立学校尚未开设民族语言课程,但是为方便学生有机会学习汉语或其他语言,政府出资在主要少数民族社区开办社区语言学校或周末语言学校。澳大利亚社区中文学校有很长的历史,负责机构大多数都是华人地方社团、工商企业或社区家长协会,主要目的是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很久以来一直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平,2013)。社区中文学校通常在周末和学校假期上课,也有的在下午学生放学后或晚上开课;学生基本上有两大类,即说方言的汉语背景学生和说普通话的汉语母语学生。
澳大利亚的社区中文学校大多集中于各州府城市。如在墨尔本,2004年注册就读周末中文学校的学生人数达12,000名。学校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大一些的学校学生人数则超过三千名(Lo Bianco、刘国强,2007)。自2004年开始,政府每年给社区中文学校每位学生补助100澳元,中文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收取费用。华人社区所办的中文学校,在起步时就显得格外活跃,大多是家长自发筹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办起来的。社区家长充分利用政府多元民族文化政策,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创办中文学校,为社区华人子女提供良好的汉语教育。这类学校的办学规模往往不大,但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具有比较科学的管理;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悉尼澳华中文学校和明德中文学校等。社区中文学校对于当地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支持,有些办得很好的课程可以得到中小学教育部门的认可。
(3)大学
澳大利亚的大学开设中文课程有悠久的历史,如悉尼大学早在20世纪初就开设汉语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大学里学习汉语的学生总人数自80年代起始终呈上升趋势,80年代末以后发展趋势加快;同时,澳大利亚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数量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在高等教育方面,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由1970年底的5所上升到1981年的11所;1988年达到16所,1990年达到19所,1992年达到22所”(张昌柱、陈申,1995),2009年则达到28所。澳大利亚共有42所大学,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澳大利亚大学都已经开设了汉语专业,专门学习和研究中文和中文教育,许多高校与中国内地高校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澳大利亚大学汉语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专业汉语课和选修汉语课。专业汉语课属于主修课,是将汉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成为培养方案的一部分,重要性相当;大多数学校汉语教育并未独立成系,而是设在其他专业,如亚洲学系之内,为澳大利亚培养精通汉语和通晓汉文化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日渐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求。选修汉语课的重要性仅次于学生的专业课,学生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获取学分,也不排除学生对汉语和汉文化感兴趣等(王子义、牛端,2014)。
悉尼地区的五所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麦考瑞大学、西悉尼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在历史规模、学科建设、学生人数、师资状况以及汉语教学方面都各具特色,在澳大利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人于2019年1月赴悉尼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发现悉尼地区五所大学的汉语教学所属院系大致分布如下:悉尼大学的汉语教学设在中国研究系,属于语言与文化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设在语言与文化系;麦考瑞大学设在国际研究系;西悉尼大学设在语言及语言学系;悉尼科技大学也是设在国际研究系。以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为例,现有教师14人,在本科阶段开设初级汉语、中级汉语和高级汉语等汉语语言课程以及中国文学、中国社会、中国媒体等中国研究课程,学生可申请主修或辅修学位;在研究生阶段则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专业方向,学生可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整体来看,悉尼大学的汉语教学属于传统型,比较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新南威尔士大学和麦考瑞大学属于实用型,课程范围比较广,课程设置也比较灵活;西悉尼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则属于单一型,主要侧重于汉语语言教学(田善继,2004)。根据这些汉语教学项目所归属的大学及其院系情况可大体了解澳大利亚汉语教育所处的教学地位、设置理念和研究范围。
(4)孔子学院
21世纪初,孔子学院逐渐成为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现改名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12月,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45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9国,孔子学院135所,孔子课堂115个;非洲46国,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欧洲43国,孔子学院187所,孔子课堂346个;美洲27国,孔子学院142所,孔子课堂560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101个。从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宗旨来看,《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5月,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西澳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建成,2006年启动运营,中方合作机构为浙江大学,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截至目前,在澳大利亚共建立了14所孔子学院,分布在5个州和1个领地,分别为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启动运行时间:2006;下同)、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2007)、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2007)、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2010)、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2009)、悉尼大学孔子学院(2008)、新南威尔士大学孔子学院(2009)、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2010)、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2011)、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2012)、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2011)、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2011)、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2011)以及维多利亚大学商务孔子学院(2015)。在澳大利亚,另有67所孔子课堂,承办机构多为当地著名中小学,如紫薇高中孔子课堂、本迪戈中学孔子课堂、蒙特克里尔中学孔子课堂、爱斯蓬德尔花园小学孔子课堂、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孔子课堂、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孔子课堂等。
虽然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多,只占全球孔子学院的2.6%,但却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孔子学院,如全球首家旅游孔子学院——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全球首家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多所大学联合举办的孔子学院——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全球首家与当地政府机构合办的孔子学院——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全球第二家中医孔子学院——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等(臧胜楠,2012)。本人于2019年1月访问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孔子学院,考察发现除向合办院校派出汉语教学顾问和汉语教师,澳大利亚的孔子学院还积极扶持当地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积极参与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在专业知识和教材教辅资料方面提供帮助,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和老师去中国参观访问,协助同中国学校建立合作联系。可以相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具备融入大学、服务社区、支持中小学、对接政商界四位一体的功能,将来会在开展汉语教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中国已连续多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汉语教育的重要性日趋增加。在华裔居多的澳大利亚,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尤为重要。虽然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汉语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学习汉语的人数和学习汉语的效果呈金字塔状态,学习的人数很多,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据Orton(2008;2016)和杨蔓(2010)的统计,全澳大利亚12年级学生中,学习汉语的人数不足3%,其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占94%,33%的学生居住在维多利亚州;在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中,有95%的学生在10年级之前放弃学习汉语,放弃的学生和坚持学习到12年级的学生比例为10:1,而在12年级学习汉语的学生几乎都是汉语为第一语言者。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汉语也仅在拥有中国背景学生的中小学成为课堂中语言课程的重要构成,而与此同时,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则在语言课程中占据更大的比例。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对这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逐步解决澳大利亚汉语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语”和“文”两方面,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汉语体现文化,文化蕴含汉语。实际汉语教学中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以期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具体汉语教学中则可以有所侧重:初级阶段,应该以“语”为主,以“文”为辅,用中国的文化来吸引儿童或者初学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中级阶段,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实行“语”和“文”并重,因为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语”和“文”可以放到同等的位置;高级阶段,则需要以“文”为主,以“语”为辅,此时“语”的作用就是工具,用来加强实用性课程的学习(王子义、牛端,2014)。
汉语中的成语是典型的“语”和“文”的结合,汉语成语教学正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互相融合。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成语等“语”类的教学与研究由来已久且日趋重要,汉语成语理解与习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难点;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正确地理解汉语成语是学习者特别是英语母语学习者习得真实、地道汉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