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临床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使得新型医疗装备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重症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危急重症患者经过综合救治,生命得以保全,却面临着更多的临床问题需要解决,康复治疗的不断介入自然成为必然,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以及整体住院时间有效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康复医学和康复医疗工作。
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中,重症康复专业团队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科特性和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康复专业人员不断优化临床思维、提高理论水平、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从而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根据诊疗过程实施的不同有三种形式:ICU床旁康复模式(center-based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care unit,IRCU),一般由重症医学医生主导,在监护病房内进行康复医疗服务;高依赖护理监护病房(high dependency unit,HDU),以及我们正在实践的、在HDU基础上建立的重症康复监护医疗病房(critical rehabilitation care unit,CRCU),按照重症监护病房标准要求建立独立病区,完全由康复医生主导,临床专科医生给予支持,是综合康复医疗服务单元。
重症医学医生主导ICU床旁康复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ICU单元内,在重症医学医生主导下,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ICU护士和照护者(护工)共同参与的综合临床诊疗行为,康复医疗主要包括以呼吸康复为主的物理治疗。
高依赖护理监护病房主要针对经ICU密集治疗后病情相对缓解,可以脱离密切监护,但仍不十分稳定,需要较高度的依赖监测和护理的患者,如长期带人工气道者、需定时翻身吸痰者、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的患者、晚期肿瘤需积极维持生命者等。
康复医生主导的重症康复监护医疗单元模式,是独立的医疗单元,是在HDU基础上、根据临床医疗环境变化应运而生的医疗服务;在临床诊疗基础上,全面系统开展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判断、风险识别、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脏器功能维护、进食安全与营养支持、血栓预防与治疗、肌肉骨骼保护、获得性衰弱、皮肤与创面保护、植入性管道维护等。
2020年4月9日,南京市江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立危重症康复科,建立了符合医院内感染控制“三区二通道”标准的CRCU,开展全周期管理(sequentially)、全流程优化(quickly)、全方位医疗服务(quality)的“三Q”康复医疗服务。重症监护康复医疗病房内配置了心电监护、有创/无创呼吸机、超声、支气管镜、经鼻内镜、多导睡眠监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高压氧治疗等诊断治疗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呼吸-循环监测”下全病程康复医疗实践工作,系统、规范地建立了呼吸循环支持和气管综合管理技术,以及呼吸治疗、气体代谢分析、意识评估与促进、进食安全与营养保障等康复临床技术体系,健全了重症、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残存功能障碍的全疾病周期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从重症诊疗到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闭环。
《重症康复临床工作手册》的编写、出版,旨在对从事重症康复的医生、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乃至患者家属或照护人员,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提高重症康复专业理论水平、诊疗操作技能、临床实践能力,优化重症康复治疗流程,推广、普及、提升我国的重症全病程康复医疗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符合国内实际工作需求的重症康复专科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体系。
本书作者包括我国从事危重症康复和相关临床专科领域的专家,也包括近年来在我国重症康复专业领域各领风骚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常年在临床第一线从事重症康复医疗工作。作者们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视临床实际需要,强调临床应用实践,针对日常诊疗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重症康复常用的一些量表等相关内容放在了附录中,方便读者使用。相信阅读本书对从事重症康复临床工作的医生、治疗师、护理人员以及照护者都会有所帮助。
本书的撰写,承蒙南京市江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团队、所有编写专家的支持和辛勤的付出,作为本书主编,我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另外,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和王梦华编辑,是他们的远见、宽容和耐心,才得以使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虽然本书历经2年时间并竭尽全力,由于团队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或谬误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重症康复临床医疗刚刚起步,正是所有临床专家的远见和支持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携手发展下去。在此,对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激。
最后,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让我们相信未来的美好,并能全情投入工作。
潘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