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教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真实的孩子和理想中的孩子

我们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曾经对自己的期望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下意识地想看到孩子明显的“进化”,就算孩子不能完成,也要求他们不能退步。这时候的父母便容易失去观察和倾听的能力,也忘记了了解孩子的基础点以及适龄教导是最重要的这一项。

孩子们即使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期待,也不一定做得到。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心情,就是亲子关系亲密与背离的双刃剑。

孩子若不知道父母心里正在上演什么样的戏码,可能会有“爸妈好唠叨”“爸妈不相信我” “只想讲他要讲的”“又来了”等埋怨,反而增加了亲子之间的隔阂。

父母也会感到难受、挫败和气馁,但往往用生气来表达,我们必须在此时停下来,往内感受这些被激发的情绪,只要先按下暂停键,激动的行为其实是理解自己最好的入口。

通常这些触发点都是过去某个情绪的记忆被引爆,而当下的失控情绪和应对方式,就如同此前经历的情境再现。

父母的心里其实有“两个孩子”

从心理分析的观点来说,在父母心中,其实孩子有两个样子,一个是心里期望孩子的样子,一个是实际上孩子表现出来的样子。

真实的孩子是你眼前,这个只有两岁、三岁、七岁、十四岁的孩子。孩子依据内在的发展速度,从外观和能力上表现和反映出成长速度,这是他真实的发展历程。还有一个是“理想中的孩子”,也就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解开的心结,被拿出来放在你对孩子的期望里了。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对我们有过要求,当我们符合父母的要求,就会得到爱、关注和肯定,这是有条件的爱。我们会在这样有条件的爱之下,拿捏自己可以表现出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不符合这些标准,而是违逆、违抗、反叛和违背,可能保有了自己,代价却是失去爱、关注和肯定。最后,连有条件的爱都失去了,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

有一位母亲曾向我咨询,她表示有好几个晚上她陪孩子写作业,可是孩子依然把字写得歪七扭八。当时,她把孩子的作业本撕掉,要求孩子重新把作业抄在白纸上。

她说,自己已经不要求孩子的成绩好了,那么,孩子怎么还把照本宣科抄写的部分抄得乱七八糟?这是她无法接受的,她认为孩子是故意的。在她的心里,孩子要做到基本要求,那就是抄写得顺畅,跟别人看起来一样。

当孩子连抄写都敷衍带过的时候,她打心里觉得孩子不及格,认为他不像自己的孩子。这时候,她是在跟心里面所预期的“她的小孩”过意不去,而行使了严厉的惩罚。所以我们的望子成龙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成长故事。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其实是针对内心预期的孩子,而不一定是面前真实的孩子。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体验,我们的眼睛望去,眼前的孩子不是他自己,他的眉目像先生,脸蛋像你,这些生理的遗传决定了孩子的外貌,但或许在无意识中,更深刻的是,你看见了自己身上不喜欢的特质、在先生身上看不顺眼的习惯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如果你够勇敢就好了”“如果你够聪明就好了”“她很精明,只可惜不是男孩”这些被挑剔、被不满意、你曾经急欲躲藏的阴影,你都不想在孩子身上看见,所以急切地想抹除孩子不勇敢的时刻、不聪明的判断、挑剔他生理根本无法改变的特质和长相,你复制的不只是让孩子感到被挑剔的亲子关系,还有羞愧地想藏起来的自我对话。

“拜托你不要造成别人的负担,好吗”“不要给别人找麻烦”“不要这么爱生气”“不要这么爱享受”,如果不是通过自我审视,你又怎能知道我们脱口而出的这些语言,有多少是我们跟孩子说的话,其实是当年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指责的特质和表现,这些穿越时空的禁令,在此时正用不同的包装和语言重新上演着。

过往时空中的内心禁令,就是早年我们因为渴望被关注、被喜欢、不被抛弃,所发展出的家庭中的生存方式。这些方式没有对错,但可以想想,事过境迁,在现在的时空还受不受用?哪些符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和现况?哪些不符合现况需要修正?

你心中是否也有“如果我……就好了”的心愿呢?如果我会弹钢琴就好了,如果我够精明就好了,如果我不这么爱生气就好了……这些父母下达的禁令和希望你配合的愿望,从未消失。而我们对孩子的语言和表达,也常常透露出这些我们内心期望他们完成的事,这是人之常情,只是我们也要反思的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来完成我们愿望的继承者。对孩子的期待,父母应保持警惕,厘清哪些是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哪些是属于孩子现在正要学习的课题,这门父母的功课,会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前!

依据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做出以下解释:

父母的期望要放在“超我”里

我们从小接收到的要求,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发展阶段,大多时候都是“哥哥姐姐都这样,你要像他们那样,学点好的”或是“哥哥姐姐很坏,不要像他们那样”,再不然就是“隔壁的小明都可以考100分,你怎么不行”“你上这么多补习班有什么用,还不是白花钱”。此时孩子会误以为,在父母眼中,他们的价值只体现在分数和行为表现上而已。

“超我”有时候会因为孩子能力的限制,身体素质及心理发展未成熟等因素,未能达成。这些父母期望中包含自我规范、道德的概念,还有未满足的自我要求,都存放在“超我”一栏里,在教养的过程中,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唯有通过父母的观察和分享,才会知道哪些是加诸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哪些是现实的焦虑以及孩子所面临的危机。如果是孩子面临的危机,当务之急是针对问题找出答案;如果是想象中的担忧,跟孩子分享才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关键。

你可以将自己这三天跟孩子说的话记录下来,听听自己最常要求孩子什么。将这些内容放进以下表格,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反应式倾听

“我知道你现在很×××,但是现在的状况是_______,所以你可以选择1. _______; 2. _______。”

孩子如果陷入犹豫或挣扎,可由父母帮他选择。

“也许你现在拿不定主意,或者由我帮你选,增加你的勇气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