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教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坦率表达情绪,有助于建立界线

在养儿育女之前,我们都自恃是有教养的人类,离孩子的“兽性”很遥远,但育儿之后,发现高估了自己。

有很多背负着罪恶感、羞愧感,偷偷来找我咨询的父母,常因压抑忍让,从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生气,如此选择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学会了回避冲突,害怕破坏关系,又或是有些完美主义,总压下自己的怒气,认为不要大声朝着孩子吼叫才是对的。直到孩子丢掉他们的平板电脑、偷拿信用卡盗刷、将公文包从楼上丢下去,他们才因为惊恐或担忧前来咨询,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感叹:“我真是受够了!”

我问他们:“你怎么跟孩子表达‘你受够了’呢?”

他们回答:“我要尊重他,所以不能说啊,连说都不能说,不然就报警,我该怎么办?”

其实,有目的性的吼叫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界线,尤其是对于已经可以判断是非,却故意犯错的孩子。

我们回顾一下,自己当时为何想要吼叫?先接纳你内心真实的狂躁,这些情绪让你想用嘶吼来表达,一定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教养时习惯性吼叫,会让孩子失去依附联结

孩子不配合常让父母感到生气和担忧,所以在下一次制止时,父母的生气反应就会更加强烈,可以确定的是,父母越吼叫,其内心就越受挫。受挫的原因是“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听话”“我该怎么办”等。还原父母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不外乎担心失去孩子,害怕孩子受伤的强烈危机感。危机感启动大脑机制,又不确定孩子下次是否遵照指示,就变得唠叨了。

这些不听话的情况通常就发生在孩子做不到时,加深了恶性循环,变成了父母的地雷,认为孩子不可信任,当孩子“没做好,又不配合”时,就引爆了地雷。父母们吼叫、恫吓、威胁,是为了告诫孩子必须暂停某种行为,恫吓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父母很介意他们的某种行为。如果吼叫又启动了孩子的防卫机制(逃避、辩解、否认等),教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会让他们仿佛处于平行时空。最可惜的是,孩子会放错重点,因为你的情绪而误解你,更深层的是他害怕你对他失去信心、害怕你因此错看他、害怕失去你,最后失去了依附的联结。

如果基于自我要求,对孩子暴怒、吼叫,这些都是父母感到受挫的求助和吶喊。“我们无法在人溺水的时候(当育儿失去方向、管教时出现自己童年的叠影)教他游泳。”所以,我认为父母的负面心情其实是一种求救信号,而每份心情都值得被了解和听懂。

解析现实的危机和想象中的危机

父母难为,通常我们在进行管教时,情况是需要区分的。最简单的是区分“你和孩子两个人在一起”以及“旁边有外人”这两种情况,情况不同,你的教养方式也会不同。加上这个外人跟你的亲疏远近、了解你的程度,会不会对你造成误解,对你是助力还是阻力,都可能会让你在教养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更何况有些时候的情境,是危机正在眼前,要采取必要措施,如带离、怒斥、训诫等,父母内心紧张加上现实危机四伏,这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

还有就是父母内心想象中的危机,例如“旁人怎么解读”“孩子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天哪,我居然跟我爸妈一个样,我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创伤”等,这些父母内心的小剧场,是需要被厘清和照顾的。

A现实的危机

对父母来说,在危急时,大声呵斥孩子停止行为是有必要的。例如孩子感到好玩,要从高处跳下来;或是爬到高处、跑到厨房打开燃气、挣脱父母的手在马路上奔跑等。

通常在这样的危险情境,父母呵斥之后,就会将孩子带离现场,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予教导。

B想象中的危机

假如孩子不介意父母心里的担忧,而你却十分介意,这些大概率是父母想象中的危机。

例如“他如果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完蛋”“他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生就毁掉了”“我的孩子才不会去做这种事”,这些心里的防卫或者担忧,都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不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所发出的信号。

如果孩子的年纪小于四岁,需要先给自己打预防针,心里先预期同样的话语可能需要说超过二十次。因为孩子的心智年龄还小,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缺少专注力,危机感与大人完全不同步。对他们来说,直接带离、转移注意力,加上不断重复的温馨叮咛才是最佳做法。

用爱设立界线

三岁以前的情绪记忆,对孩子来说很模糊,但却有益,虽然执行带离时,会让父母承受孩子放声大哭或其他更激烈的反应,但别忘了,父母身兼“情绪调节器”的角色。

不要想着未来,也不要想过去到底叮嘱了几次,因为孩子们还要再来一百次。这种承担不起后果的真实危机,对父母的考验就是活在当下。当我们了解危险可能付出的代价,甚至有现实的危机出现,其可行方法如下:

下一次,当我们看见身边的人失控,先别太快下定义或将问题简单化。因为通常主要照顾者会失控,也有重要的理由,值得被了解和照顾,例如以下原因:

最后才有可能是对于教养方法的缺乏。当我们学习了许多方法,却使不上力的时候,父母内心的困顿被理解后,才能撑出内心的空间,装下孩子的需求和渴望。

恒温教养启示录

记得上次我对孩子怒吼,跟生存危机有关。我们家有两个孩子,车子后座被两个安全座椅占满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台北车来车往的道路上,我要把停在路边的车移走,两个孩子必须上车,右侧是二宝,左侧就是大宝,当时两岁多的大宝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慢慢爬上安全座椅。其实,平常我会让她慢慢爬上去的,那一天,因为她爬得很慢,又坚持要自己爬,许多公交车从我后面呼啸而过,我心里有很真实的恐惧,除了害怕自己被撞飞之外,更害怕两个孩子会目睹妈妈从眼前飞走。我看着她慢慢爬,心里完全没有感受到她展现能力的愉悦,而是充满恐惧和惊悚。

她不仅爬得很慢,还要逗我玩,我不耐烦地说:“你可以爬快一点吗?你知道妈妈正冒着生命危险在这儿等你爬上去吗?”一开始她自顾自地爬着,后来还一边玩,一边想练习扣安全扣,再爬上去。又是一个绿灯,我脑袋里又出现了跑马灯,瞬间我很大声地跟她说:“你看,妈妈身后有很多公交车,你可以选择赶快爬上去,或者我把你拎上去。”她继续自顾自地慢慢扣,我说:“看来你已经选择了我帮你。”于是我把她拎上去扣好安全扣,结果当然就是她哭闹乱踢,在这一个半小时的回家路程上,足足哭了一路。

这一路上,我的内心也百转千回,感到纠结、煎熬,我跟她解释:“你一定很不解又困惑,觉得妈妈不相信你,可是情况不一样,如果地点是在停车场或是爷爷奶奶家的话,我就会让你慢慢扣,我愿意相信你……所以,下次我跟你先约定好,好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顺利,她继续哭闹到回家了还不停止,那天晚上,我感到筋疲力尽,对自己有各种懊恼和不满意,但是事过境迁想想,如果可能会赔上自己的性命,甚至是我和孩子的生命都会陷入危险中,任谁都会选择果断地为她做决定。

父母要正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恐惧,才有办法做到“恒温”,这次事件过后,我更加笃定地坚持“恒温预告➡恒温执行➡说明刚刚的情况➡让孩子了解后果”的教养处方。

我们提到的孩子对于行为后果的自觉,无论是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都应该是基于安全的基础之上。如果父母或孩子有危险,或者要花时间训练才能生效,这些都不能使用自然后果让孩子学会自觉,所以,如果影响照顾者和孩子的人身安全,就不适用“后果法”来养育孩子,反倒应立即反应并有所行动,协助孩子和自己都在安全的处境,才是上上之策。

教养别追求完美

不管是什么后果,都比不上失去孩子这件事更危险,这时候,父母要正视自己的恐惧,过程中也许会大声呵斥或不遂孩子的愿,等到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时,再好好向孩子解释,相信孩子一定能够理解,因为那样做无关尊重,而是攸关生死。在生死存亡之际,就无关逻辑或是自然后果,当下只想表达而已。“教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演出,孩子的早年也会被我们影响,父母总想确保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或是说什么话,才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但这容易吗?要明白,父母内心的纠结,也需要被理解。

一位母亲来找我咨询,她因为自己疏忽,差点导致孩子丧命。接受辅导的过程中,她说:“我的育儿之路一直都很平顺,你知道我养过多少孩子吗?我‘领养’过其他国家的婴儿,游戏里的孩子一个个都功成名就,可是,怎么他就这么吵呢?我只好戴上耳机,关上门让他哭个够。”这一关门,就忘记孩子还在房内,差点演变成无法收拾的惨剧。

这些对育儿理想化的状态,反而会增加父母不切实际的疯狂行为。所以,各位父母,当你感到崩溃时,没有关系,要记得承认自己的状态,并且多多关怀自己。

因为,在我们心里,成长过程中过不去的关卡,会在育儿过程中一再地被唤起,这些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原因,当这些关卡没有过去,它就会在不同时期,变成越来越深的黑洞。当一个人心里的黑洞越来越深,就越害怕被别人看见,最后变得连自己都不敢再正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坑坑洼洼的人生,人生道路本来就是水泥地,不是平坦的跑道。因为是水泥地,所以我们就会有跨越、成长、进步、成熟、自主等各种体验。

当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遇上内心的坑洞,别害怕正视自己的恐惧及害怕,适时停下来陪伴自己,等有能量之后,再迅速帮自己“止血”,勇敢面对,不要过度打击自己。

教养停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