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对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而言,我们直面的是绘画的画面形象、雕塑的实体形象、建筑的实存形象,而文学形象存在于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中。我们打开或者收听一个文学文本作品,首先看到和听到的是语言文字,而不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本体。如果我们要把语言文字生产的文本作品显现为可感的文学感性形象和形象世界,就必须根据语言文字的描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构筑具体的形象世界。因此,文学形象不是直接的感受对象,而是根据文本作品的语言文字的表述,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形成的可感的感性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给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要求。

第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文学生产者具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文字产生之前出现的或者某些民间的文学生产者,他们虽然不具备文字能力,但具备了构思间接形象的能力,所以他们仍然可以进行文学生产。在文字出现后,文字成为更加重要的表达形象间接性的工具和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逐渐出现差异,甚至较大差异,比如古代汉语的白话和文言在语言系统规则和言语活动规律方面几乎可以称为两套表意系统。所以在语言文字成为文学生产的基本工具、绝对媒介后,语言文字能力也就成了进行文学生产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且由于文学生产的形象间接性,文学生产者的语言文字能力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是一种把现实世界及其事物的形象和形象世界转换为语言文字的形象表达能力。

第二,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联想和想象在文学形象的消费和欣赏中至为关键。我们消费和欣赏直接形象的艺术时,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但是即使不展开联想和想象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形象世界直接呈现的美;音乐艺术虽是需要二度创作的非直接形象的艺术,消费者还是能够通过二度创作的演奏直接听到音乐形象,从而完成音乐艺术的消费和欣赏。对于直接艺术形象和经过二度创作可以呈现直接形象的艺术生产来说,联想和想象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主要在于把审美感受深化和扩张。然而,面对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学文本作品,直接的感受是不可能产生文学形象和文学形象世界的,而只能看见或听到语言文字本身。因此,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使得联想和想象在文学的消费和欣赏中举足轻重,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无法展开文学形象的消费和欣赏。

一般来说,文学生产者在构思时,甚至在观察和体验生活时,就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即把现实世界及其事物的直接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的间接形象的过程,完全展现为一个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的联想和想象过程。文学生产者的构思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来建构可以转换为直观形象的语言文字的间接形象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联想的作用。以往的心理学、文学心理学等著作往往只论述想象的作用,要么忽视联想,要么认为联想包含在想象之中。我们认为,联想和想象是两种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相似联想(由事物的性状相似形成的联想)、接近联想(由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形成的联想)、对比联想(由事物的性状相反形成的联想)、关系联想(由事物之间的所属、因果等关系形成的联想)等等。联想与想象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形成新的形象。联想一般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不会产生新的形象;而想象,一般必须产生新的形象。联想是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文字修辞手法的心理基础,比如比喻、象征、起兴、通感等是以相似联想为基础的,对比是以对比联想为心理活动基础的,时空并置蒙太奇是以接近联想为心理基础的,拟人、拟物是以关系联想为心理基础的,它们一般是从一个事物联系到、过渡到、引发出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分别阐述联想和想象在文学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使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加细致地了解文学形象的构成过程,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文学形象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文学生产和消费中的转换规律,从而遵循文学生产和消费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文学形象。

第三,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要求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语言形象化能力。语言文字,特别是词语、句子等是与概念、命题之类的抽象思维相联系的。人们要把词语、句子等与现实世界及其事物的外观形象联系起来,就应该充分了解词语、句子等语言文字要素的形象化方式,充分发挥语言文字描摹、绘制现实世界及其事物外观形象的方法,从而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文字来描摹、绘制现实世界及其事物的外观形象,克服语言文字的概念化、抽象化、一般化的倾向和特点。如“人”这个词表征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的、一般的“人类”的称谓,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现象的、感性存在的“此在”,因此,文学家笔下的“人”应该是形象化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有个性的、多样统一的“这一个”。这就需要文学生产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一个具体(多样统一)、独特(独一无二)、感人(合情合理)的文学形象,而文学消费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构建一个活在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文学场域和文学想象之中的文学形象。简言之,文学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具有运用语言文字把文学意象形象化的能力和把语言文字形象化为审美意象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有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尽管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大学中文系教育在写作课程上安排了大量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来传授运用语言文字将对象形象化的语言文字构型能力,但是伟大的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这说明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构型能力是难能可贵的,是需要多方面努力才可能获得的,只有那些自觉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心人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汉语的语言文字的表意性特征与文学形象思维的关系、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的“六书”构成艺术在文学形象构成中的特殊意义等等问题,需要有心人在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实践中细心领会、反复琢磨才可能有所提高,有所体悟,有所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从而拥有新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