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六岁就以擅长写文章而闻名,可谓神童诗人。
十四岁时,王勃给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自荐信,其中有两句大意是:希望您能够说服皇上,用“国士”的礼仪来对待我,我一定愿意拿出自己所有的本事报效朝廷。口气可真够大的!
一个少年居然敢向当朝宰相提要求,这是何等狂妄和自信!可是,宰相居然很欣赏王勃的才气与狂气,并向唐高宗推荐了他。
唐高宗亲自“面试”后,破格提拔了王勃。不满二十岁,王勃就被授予七品朝散郎。他更让人羡慕的,是下笔如有神。
每次创作之前,王勃都是磨好墨汁,就去畅饮美酒,然后再躺下呼呼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提笔蘸墨,一篇妙笔生花的文章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而且无须改动一个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秦:秦亡后,项羽三分关中之地,将秦国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塞王,董翳封为翟王,三个封地合称“三秦”,在今天的陕西潼关以西一带。
风烟:指在风烟迷茫之中。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通常送到路的分岔处。
沾巾:泪水沾湿手巾。指挥泪告别。
“少府”在唐代是县尉的别称,相当于今天县公安局局长,只是个九品官。
杜少府到底是谁,很难考证,但他应该是王勃在京城交往比较密切的朋友之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本来指皇宫前面的望楼,这里代指朝廷。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长安城,点明了送别之地在长安。“五津”泛指蜀州,今天四川一带,是杜少府要去的目的地。从长安到蜀州,隔着崇山峻岭。作为好朋友,王勃当然有一番离别的嘱托或者祝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兄弟啊,你别因为离别而太难过了,其实我和你一样,都是为了前途而漂泊天涯的游子。
那时的王勃,虽然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但他毕竟不是京城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是典型的“京漂”。他当然对“宦游”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有一些无奈和伤感,有一些孤独与无助,但更多的是对机会的渴望和对前途光明的信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不要再难过了,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记得还有我这个朋友懂得你、珍惜你,即便我们天各一方,也能感受到邻居般的关心和温暖。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就是无须、不必的意思。既然距离阻隔不了知己之情,离别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我们又何必像那些小儿女一样,在分别的岔道口哭哭啼啼、以泪洗面呢?!
对于真正的知己而言,年龄不是问题,身份不是问题,性别不是问题,距离更不是问题,这才是朋友的最高境界。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涯比邻的知己之情,还有一种少年的意气与阳光的心态。
延伸阅读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派去梓州(今四川三台)审理案件。他走后不到半个月,白居易与弟弟,还有一些朋友到长安城南的曲江和慈恩寺春游。晚上,他们到朋友家喝酒,就在大家兴致都很高的时候,白居易想起独独缺了元稹,忽然就有些伤感:“元稹走了快半个月了,应该到梁州了吧?”白居易说完提笔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你相信朋友之间会有心灵感应吗?至少在白居易和元稹之间我们是相信的。因为,就在白居易写完《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之后不久,有个从梁州来的朋友给他带来了元稹的信。元稹说,他到梁州的当晚,梦到自己和白居易在曲江游玩,后来又去了慈恩寺,正在兴头的时候,驿站备的驿车到了门口,说天亮要启程了,梦也就被惊醒了。醒来后,伤感的元稹写了这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白居易掐指一算,元稹应该到梁州了,于是写了一首思念元稹的诗。而就在同时,元稹在梁州梦到了白居易,并且梦中游程和白居易当天春游的路线一模一样。这就是朋友间的一种心灵感应吧,简直太神奇了!